本篇文章1343字,读完约3分钟

河北燕郊——北京子弹头列车开通

开车上班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伟|京和燕郊报道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是北京的一个睡眠城市。大约30万人在北京工作,在距市中心40公里的燕郊买房。每天,它像潮水一样来回流动,在两个省都很拥挤。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一直是该群体最为关注的全国性事件。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1月12日,北京铁路局在早晚高峰首次开通了从燕郊站到北京站的三趟客运列车。一等座位13元,二等座位10.5元,运行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

公众认为子弹头列车的开通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新动脉。除了廊坊和天津,北京半小时经济圈还增加了新的人才。

有些燕郊人说:“我可以每天多睡一会儿。”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当有新闻的时候,你可以去新闻播报的城镇。估计只有我们燕郊了。”燕郊的一些人说:“现在开车还是不方便,还是坐地铁比较好。”。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1月12日17:30,在北京火车站,燕郊的人们上了子弹头列车,准备回家,他们高兴的时候没有忘记自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1月12日17点50分,开往燕郊的列车上几乎没有乘客。据了解,首先,因为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列火车已经开了;第二,因为北京很多公司18点下班,很多人赶不上这辆公交车;第三,许多人远离北京火车站或远离燕郊火车站的家去上班,认为拼车或公共交通更合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火车上的大多数乘客都是轻装出行的上班族。他们认为现有的班车数量很少,往返火车的开车时间太早。“早上赶火车太难了,但晚上下班太晚了。”他们希望开更多的火车,最好是地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每天,大约有30万燕郊人乘公交车、拼车、黑车、自驾和自行车往返于北京和河北之间。图为晚间高峰时段的京通高速公路,出北京方向拥堵,进北京方向冷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由于工作繁忙,通勤时间长,许多燕郊人请父母照顾孩子。在燕郊,在一个又一个的大社区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很常见。图为燕郊一个社区,一些阿姨在跳广场舞。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814路是穿越北京市区和河北省燕郊的九条主要公交线路之一。虽然公共汽车很便宜,但如果你想抢座位,你必须付出时间和体力。如何在早上高峰时间乘坐一辆满载的公交车已经成为一项技术活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1月12日晚,林女士在北京工作,她的家离燕郊火车站约1.5公里。当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准备乘车去火车站取票。“我过去常常坐公共汽车,每天早上6点钟出门。现在我可以睡到6:00,6:30坐火车出去,我还有额外的快乐积分。”因此,她提前买了下周的火车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燕郊站外,有很多黑人司机。“我们比出租车还糟糕。不管你下班或玩到多晚,总会有一个黑人司机在等着,这让你感觉特别踏实。看看那些公共汽车和子弹头列车的售票员。他们不喜欢和你说话。他们看起来不开心。我们也在为服务而战。”他们认为子弹头列车的开通不会影响黑色轿车。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1月12日晚,燕郊站,建筑工人正赶着去上班,在候车厅的玻璃门上加了一层钢板。由于早上客流量大,所以有必要防止乘客进入车站时砸碎玻璃门。他们笑着说:我们是天津的建设团队,这才是京津冀真正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玉社

【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未经《中国经济周刊》书面授权,版权作品严禁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标题:【视觉】坐动车上下班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