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72字,读完约5分钟
“目前,中国经济刚刚进入新常态,养老金制度改革正在启动,标志着中国的福利保障制度改革也已经拉开序幕。”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炳文在中国保险协会召开的“2014年中国大中型城市企业职工福利指数报告”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在人口红利优势正在消失的时刻,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对薪酬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甚至前瞻性的调整,即在工资、奖金和福利之间进行调整,有条件地适度向“福利”倾斜。
事实上,据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司司长袁在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人身保险相关福利保障为26.54亿人提供了180.6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有效保单6.3亿份,但人均不足0.5份。
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三大支柱”之一,显然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撑起“一片天空”的地步。然而,随着保险《新中国十条》赋予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我国企业福利保障建设对商业保险和年金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业如何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福利只达到基本水平
据悉,《报告》是由中国保险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在成员单位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前期良好基础上共同完成的。研究工作持续了一年,是在对全国50个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的4500多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企业员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此,中国保险协会会长朱金元表示,员工福利保障指标的研究不仅是保险业服务国家、构建现代保障体系的责任,也是保险业充分把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意见》的巨大政策红利。我们要抓住加快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填补中国在企业福利和养老保障领域缺乏商业保险的空遗憾,满足不同层次民生保障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报告显示,我国大中城市职工福利指数为66.5,仍处于基本水平,福利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四个一级指标中,充实度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中,企业调查的社会保险覆盖指数最高,而员工调查的商业补充保险覆盖指数最低;在公平性指数的二级指标中,企业调查的社会保险覆盖指数值最高,而员工调查的商业补充保险覆盖指数值也最低;满意度评价指标的二级指标中,商业补充保险的指标值最高,而非保险福利服务的满意度指标值最低;在效益评价指标中,商业补充保险的指标值最高,而非保险效益的指标值最低。
由此可见,商业补充保险是员工认为最实际、产生最高福利的福利待遇,也是覆盖面最窄、覆盖条件最不公平的福利待遇。
迫切需要预防长寿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军表示,在调查的大中城市中,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超过90%,超过50%的企业为职工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商业补充保险和非保险福利,近60%的职工对福利保障的总体情况明显满意。
虽然我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些成绩难以掩盖许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并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正在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这些缺陷主要包括: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员工获得福利保障仍存在“歧视性”条件;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进一步增加福利保障投资的资金压力;员工期望与企业提供的非保险福利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
此外,根据该报告,目前企业提供的商业补充保险计划并未完全覆盖员工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近年来,“看病贵”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企业和员工更加关注避免“疾病风险”的产品,但他们低估了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对避免“长寿风险”的产品重视不够。据统计,在提供商业补充保险的公司中,商业意外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规避“疾病风险”的产品的普及率约为60%,而在提供商业补充保险的公司中,企业年金、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等规避“长寿风险”的产品的普及率仅为40%左右。
创新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鉴于上述问题,报告建议从政府、企业、工会、保险业和雇员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从政府层面看,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福利保障中的隐性待遇更加合理,扩大商业补充保险的普及率,重点消除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建立员工福利制度方面的成本差距;尽快引入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为企业引入商业补充保险计划创造条件;地方各级政府落实“新中国十大保险条款”,构建保险和民生保障网络;对一些商业补充保险实行或增加税收优惠,以扩大商业补充保险的覆盖面;在敦促企业继续重视健康保险产品预防“疾病风险”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购买预防“长寿风险”的产品。
对于企业来说,有必要了解政府将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尽快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有能力时提前适当增加员工福利投资,尤其是商业补充保险计划,以规避各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齐传军强调,保险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产品创新力度加大,产品开发应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实现“智能化、碎片化、社会化和定制化”,并具有满足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的实用价值;同时,要开辟服务创新渠道。保险业应在传统服务渠道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来提升服务满意度。
标题:我国人均福利保障人身险保单不及0.5张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