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1字,读完约8分钟

在雾霾肆虐的华北,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发现,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蓝天白云正常化,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寄予厚望和信心。然而,一些地方当局习惯于将雾霾归咎于气象和地理条件,并故意淡化污染的内在原因。同时,虽然华北各省市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但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有关部门故意淡化污染的内在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将烟雾的原因归咎于气象和地理条件是欺骗他人和欺骗自己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在宣传中强调污染的危害,积极唤起公民的环保意识。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城市,当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空气污染防治工作时,他们总是强调2014年比2013年有更多的好日子。这得益于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各项减排措施迅速落实到位,大气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关于为什么霾日的绝对数量仍然很大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说,霾是由近年来平静稳定的天气造成的。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当记者梳理一些关于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成因的官方报道时,发现“不利的气象条件”和“先天不足的地理条件”经常被提及。2014年10月,京津冀地区连续发生雾霾天气,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媒体上解释说,华北平原秋冬季是雾霾多发期,特别是地面压力场弱、大气结构稳定,导致雾霾污染持续存在。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我认为这是一种欺骗自己和他人的做法。烟雾的根本原因是污染,气象和地理条件只是外因。政府部门应该在宣传中强调污染的危害,这样可以唤起更多公民的环保意识。“公共和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位环境专家说。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据业内人士称,故意淡化污染的内在原因可能是个别政府部门害怕因污染控制不力而被追究责任。当然,各级部门在空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这遏制了最近的雾霾天气,但空气治理工作不能放松,不能忽视“人民的努力”和“天助”。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地区偏见阻碍了烟霾的联合治理

记者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一些干部群众在大气污染控制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偏见,他们都认为彼此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如果周边地区能加强控制,当地的烟雾就能减少。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2014年4月,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pm2.5来源分析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局部污染占64%-72%,区域传播占28%-36%。在一次采访中,一些北京市民认为,区域传播的比例不小,这表明河北和天津“污染”了北京。“北京基本上没有重工业,第三产业发达,工业污染物很少排放,但是北京周边的工厂和企业污染太严重了。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北京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但是河北的一些干部群众不这么认为。一位省局干部告诉记者,众所周知,华北地区冬季和春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和秋季盛行南风和东南风。河北中南部的雾霾在冬春季节最为严重,此时北风吹来,表明许多污染物是从北京吹来的。几位唐山市民说,北京把最大的污染源首钢搬到了唐山,税收留在北京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但让唐山人呼吸烟雾是不公平的。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我觉得我们在天津最尴尬,夹在北京和河北之间。在机动车污染方面,我们不能和北京相比,在工业污染方面,我们也不能和河北相比。如果北京和河北能够治理雾霾,空的天然气质量将会提高。”一位天津市民说。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清华大学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郝吉明认为,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联合防控还没有在系统中完全实现,各地之间还在讨价还价。事实上,我们应该是好邻居,而不是以邻为壑,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彼此的地区。雾霾的联合治理应在资源、信息、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讨论。如果我们都考虑当地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我们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清除迷雾,净化心灵,控制污染,首先对待官员

“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达成共识,控制雾霾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只会促进经济发展。治理不善将影响经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晋南说。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北京某区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空气污染控制工作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会议一直在举行,通知一直被压低,这有时会打乱正常的工作日程。一些本可以批准的项目过于严格,无法批准,这将影响长期的经济发展。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河北省将在2017年前大幅削减钢铁、水泥、煤炭和平板玻璃的产能。河北省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河北省落后的钢铁产能已经基本被淘汰,下一个被淘汰的剩余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有很大阻力的产能。这些产业对地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国家不出台扶持政策,将对全省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银昌说,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环境保护害怕影响经济发展,甚至伤害骨骼。事实上,即使我们不谈环境保护,只谈经济,钢铁和水泥的过剩产能也无法持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环境保护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在规划生产前必须有环境指标。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感受到了压力,这就是要为过去的决策失误付出代价,并且必须承受痛苦。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晋南认为,一方面,领导干部自身要提高环保素养,摒弃环保与经济发展不能兼得的偏见;另一方面,上级要完善考核机制,继续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考核比重,增加生态考核比重,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深化区域联合防控机制

华北的雾霾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华北雾霾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国家层面加强区域联合防控。

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北方雾霾问题突出,各省市的雾霾治理模式长期以来低效、低效、低效。虽然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已经建立,但其实施效果有限,且多集中在亚太经合组织等重大事件上。因此,中央政府应下定决心,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雾霾治理问题,从国家层面发布中长期规划,领导各省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必须从制度机制上深化区域联防联控。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宋强表示,“apec蓝”的实践证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联合防控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应将其固化为一种长效机制,完善制度和机制,解决“执行难”问题。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太原市环保局局长陈继光表示,为深化区域空气污染协调控制,有必要加强制度保障,各省市应改变平时相对松散的联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模式,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烟雾控制。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相关人士建议,要深化联合防控,必须有效落实以下几点:充分发挥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防控合作小组的协调和引导作用;建立区域联合执法合作和信息通报机制,重点整治非法排污企业,共同协调处理跨区域污染问题;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评估机制,组织开展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改善空城市空气质量重点项目评估;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系统建设,集中全国和区域各省市在舆论宣传、环境监测、天气预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区域联动的应急体系;建立协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污染治理经验交流,加强监测数据共享,搭建信息技术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开发应用系统。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此外,有关人士还建议加强对区域烟雾规律的科学研究。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识别污染源、列出污染清单、找出污染源、追查源头是控制雾霾的关键和前提。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表示,各地开展的监测研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监测点布局不合理、横向能力有限导致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区域性空气污染研究机构等措施应作为区域合作、共同防御、共同控制的重要内容。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基层环保干部和相关专家认为,为了准确掌握本地区pm2.5污染源,跟踪不同气象条件产生的不同结果,应建立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放清单,组织科研力量研究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传播规律和烟雾的形成机理,跟踪评价和优化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

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本刊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记者朱峰、邓中浩、倪元进、刘玉德、叶坚撰写)

标题: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