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6字,读完约4分钟
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信息日报》3月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5年春季预测报告发布会”,并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报告预测,由于房地产投资收缩,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预计为7.14%。与会专家建议,将全面减税作为2015年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全面的减税措施,降低国民经济的总税负,从而刺激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增长,重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制造业仍面临去库存化压力,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商品房在建面积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稳步增长。底部效应;最终消费受到经济下滑和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这削弱了对经济的支持。然而,外部市场的逐步复苏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延生指出,当前的外经贸工作已经三年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下行压力仍然很大,2015年将更加困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刘树成表示,经济下行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还将严重影响社会预期、企业投资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刘树成指出,今后宏观调控工作要做大,从应急项目应对到中长期整体应对。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优化空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国家战略,即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这将为中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考虑到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可能持续下降,货币政策的流通速度将放缓,外汇作为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将进入低增长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可能失灵。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同时,央行将保持对定向宽松的预调整和微调。在央行于2月5日下调RRR利率后,今年有可能继续下调RRR利率一至两次,并结合降息以稳定经济增长。”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王说。
报告指出,三年来的政策实践表明,以定向宽松为基础的货币政策,由于传导障碍严重,对刺激社会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结构性矛盾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症结。相对而言,财政政策更有利于结构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表示,财政政策只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减少收入,另一个是增加支出。现在看来,为了避免经济结构的扭曲和由强有力的刺激政策引起的一系列副作用的复发,财政和经济政策的重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减少收入而不是增加支出上。
高培勇认为,减少收入的重点应该是减税和减费。如果减税和减费真的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减少主要的税收和大笔开支,而减税的重点应该是“改革阵营”。“如果今年在中国所有行业实施‘营改增’改革,减税的规模将达到4000亿至5000亿元。根据三中全会的部署,展望未来,2016年后,如果增值税标准税率能够在“改革阵营”的基础上进一步下调,减税规模可以达到9000亿至1000亿元。”他说。
王还建议,在2015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中,要把全面减税作为一个重要选项,并积极调整间接税,以减轻国民经济的税收总负担。“目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广义上的政府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保持在较高水平,非税收入的比重也在逆势上升。当这一发展阶段发生变化时,宏观经济决策当局应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根本大局出发,考虑财政收入和广义政府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采取制度性综合减税措施,以利人民,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促进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建增长潜力,稳定投资,刺激消费。”
标题:总量减税应为财政改革重要选项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