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8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见习记者张木东

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各种潜在风险的暴露已经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而关于影子银行的争议也在继续。作为一家专注于金融领域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奥利弗·怀曼咨询公司(Oliver Wyman Consulting日发布了《中国影子银行分析报告》,指出影子银行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庞大和危险。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

市场的谨慎观点是,影子银行的过度增长是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之一。从官方的态度来看,除了产能过剩、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它也被视为最有可能出现金融风险的领域。其中,后两者是影子银行的主要投资方向。众所周知,去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无缘无故地担心影子银行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助长了债务水平的上升,导致信贷流更加不透明,其风险相对更隐蔽、更突然、更具传染性,因此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监控对象。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然而,奥利弗·怀曼(Oliver Wyman)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是可控的,主权债务和抵押贷款都不严重。奥利弗·怀曼(Oliver Wyman)将影子银行定位为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业务,剔除重复统计后,2013年影子银行规模为31.2万亿元,明显低于标准“总和”法下57万亿元的估计结果。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除了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的相对稳定性之外,奥利弗·怀曼还从影子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影响指数中分析了“为什么它是可控的”。奥伟认为,影子银行只有22%至44%的不良贷款将“转移”到商业银行系统,这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约1.8%,而经济形势没有显著变化。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监督得到加强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子银行负面效应的传导,确实是监管者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澳威的合伙人克里斯蒂安·埃德尔曼(Christian a. edelmann)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相互重叠。这一现实挑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应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和确保金融体系整体解决方案的机会。”报告认为,监管部门应重新设计监管框架,消除监管套利活动,在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活动之间建立信贷“防火墙”,明确银行信贷债务,避免非合约性限制通过“刚性赎回”向银行蔓延的风险,增加非银行信贷的透明度,以避免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影子银行政策已经实施。自2013年3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的通知》发布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107号),明确了影子银行的概念、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责分工。去年99号、127号、140号文件都从不同层面指出了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不久前,银监会重组了机构,将信托与非银行机构分开,并设立了一个监督管理部门。奥利弗·怀曼咨询(Oliver Wyman Consulting)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盛海诺认为,此举也表明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相关业务的高度重视。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操作趋势说明

如上所述,监管层面的关注是规范影子银行业务和将风险降至最低的一个好方法。今后,有必要减少监督的盲点,并随着业务的不断更新保持监督。

此外,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有良好的趋势。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是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中小企业。与欧美影子银行相比,它们大多将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对冲基金、货币市场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金融管制下的资金供给不足,弥补社会融资与银行融资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大格局中,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建立,都使得更多的渠道取代了影子银行的功能。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甚至银行也有新趋势。近年来,许多股份制银行开始引进小型和优秀的社区银行;今年,民营银行的开业开创了金融业的新格局,它天生具有服务小微的属性,可以从需求方面减少对影子银行的需求。

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盛海诺说:“有不同的供应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直接影响影子银行的规模。”

标题:监管逐步完善 影子银行风险可控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