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每个记者张文都是北京人
陈锡文两年前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作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解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当时农业发展面临“三个问题”,即农业和农村发展势头能否持续,要素价格是否快速上涨,如何有效应对频繁的市场波动,城乡收入差距是否会继续。

目前,农产品价格仍在飙升。
昨日(2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陈锡文透露,“自2010年以来,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例如,与2010年相比,谷物中的小麦价格上涨了约60%;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商业日报》记者,在对农村地区的调查中发现,推高农产品价格的最重要环节是地租和劳动力。
食品价格在五年内翻了一番
陈锡文透露,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中国的小麦和大米,政府是实行最低收购价的。如果我们将目前的最低购买价格与2010年的价格进行比较,小麦价格上涨了60%以上,大米价格上涨了近100%,也就是说,在67年里。

事实上,这揭示了当前农业发展“难题”的转变。陈锡文在解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认为,当时农业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势头能否持续,要素价格是否快速上涨,如何有效应对频繁的市场波动,城乡收入差距是否会继续。与当前相比,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表现在:农业受到农产品价格“下限”和“上限”的双重挤压,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在对李国祥农村工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近十年来,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地租成本快速上升,而农业生产价格的上涨超过了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国祥告诉《国家商报》记者,“六七年前,每亩土地的租金只需要200元,但现在需要支付500 ~ 1000元;这指出了一个现象。虽然新的农业企业实体通过大规模种植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并降低了成本,但它们的表现并没有超过要素增长率,导致农产品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逐年上涨。”

李国祥认为,政府应该引导有利于农民的耕地“有偿退出”机制,用更有利的社会保障条件取代农民的耕地,使耕地能够集中在真正的农业集体和农民手中。

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入库的农产品都在等待销售,价格很难保持高位。2014年下半年的多次谷物拍卖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下游加工业是“空虚拟”时,低价进口农产品涌入,这使得销售库存农产品变得更加困难。

陈锡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革价格形成机制,而当前国际惯例是实行目标价格改革。
《国家商报》记者此前在广西等地了解到,广西作为糖料主产区,一直渴望扩大2015年1号文件实施目标价格改革的类别和区域范围。虽然今天的愿望落到了空身上,但政策趋势仍然显示,目标价格改革肯定会延伸到多个品种和地区。

对于已经实施目标价格改革的棉花,此前的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棉花种植意愿下降了25.4%。对此,陈锡文表示,“正是目标价格改革实际上使得国内棉花销售价格持续下降。据了解,从种植意愿来看,棉农自己愿意少种棉花,生产其他市场所需的产品,这将适当减少无效供应,确保市场供求平衡。”

李国祥表示,政府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市场价格过度下跌和农民在丰收期间的过度损失。但是,棉花等产品的收购价格已经超过按超额税率计算的税后价格的,市场收购价格的维持或提高不能由收购、仓储企业和下游企业承担;如果支持市场的购买价格降低或维持,种植者会有意见。因此,必须用目标价格取代过去的临时采购和储存以及最低价格采购。
标题:中农办主任解读一号文件:以目标价改破解农产品暴涨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0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