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49字,读完约8分钟
新一轮国有企业反腐:哪些企业将受到密切关注?他们是谁?什么东西?
2015年,中央政府加大了国有企业反腐力度
72家中层管理企业全部纳入检查范围,上市公司高管将是检查的重点
近几天来,中央政府、有关部委、企业等层面的信息显示,今年中国国有企业反腐败无论从规模、力度还是制度安排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升级和加码趋势。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国有企业也不例外,要坚持从严治党。今年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检查力度,探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项检查,实现对中央管理的重点国有企业检查的全覆盖。
在过去的2014年,超过70名国有企业高管被解雇。自第三轮检查以来,已有14名国有企业高管受到调查或处理。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一些企业和个别领导仍然存在“四风”问题,甚至有破风违纪、贪污、挪用、运输和挥霍国有资产的现象,腐败现象的蔓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和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改革,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监督,推进纪委双重领导体制的实施,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安排。
此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将原第一纪检监察室改为第五纪检监察室,专门负责联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央企业,并安排了13个专项检查组重点检查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
这表明,中央政府已经准确把握当前仍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开始为长期反腐败工作做好人员和制度准备和部署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进说。
SASAC近日召开专题会议,向中央企业传达反腐精神。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要充分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惩治腐败的决心保持信心,对长期工作保持毅力和耐心,坚决打赢反腐败的持久战。
国有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记者梳理了近年来中央检查、案件调查、监事会监督、审计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情况,发现国有企业存在五大突出问题。
1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在企业改制、投资并购、产权转让、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广告业务等方面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权钱交易、寻租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单位违规发放工资和福利,或实施不规范的股权激励,有些人违规给自己发放奖金和补贴。
典型案例:
中央工作检查领导小组走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后,发现一些单位变相买卖书号,违规与民营企业等单位合作,部分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违反集团财务和薪酬管理规定。
许多人因腐败和贿赂而受到审查。例如,中国联通网络分公司原副总经理张之江近日在中央纪委网站上披露,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
2政府与企业利益转移的合谋
一些人通过定向关联交易为自己、亲属和特定关联方谋取不正当利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人以企业改革和市场发展的名义,将福利转移给个别高级领导干部的亲属,以换取个人的职业提升。
典型案例:
中央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访问中国三峡总公司时发现,一些领导的亲友介入了工程建设,一些招标是暗箱操作,工程分包现象普遍存在。
3铺张浪费,假公济私
一些单位没有改变他们高消费的怪癖。近年来,他们花数千万元买卡,每年打高尔夫球的费用高达几百万元。一些单位有私人巴士,太多的特殊汽车或改变以配合汽车。
典型案例:
中央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对中粮集团进行了检查,发现其对八项中央规定的执行不够严格,公款高尔夫等铺张浪费问题突出。
权力是任意的,任意的
有人谋取私利,重大投资项目未得到充分论证,规定的决策程序未得到履行,个人决策不公开、不透明;选人用人,要任人唯贤,搞小圈子,搞远近关系,搞小组、搞帮派。
典型案例:
中央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发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不力,程序不规范,干部管理不够严格。
中央监察工作领导小组视察三峡集团后,发现选人用人问题相当突出,工作程序缺失,部分领导带病上岗,一些关键岗位长期没有沟通。
5管理混乱不遵守规则
部分单位“三大一大”决策体系不完善,对外投资、大宗物资采购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未纳入重大决策事项范围。一些单位权力划分和内部控制不完善,对下属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子公司问题频发。他们中的一些人违反财经纪律,私下设立账户外账户和小金库等。
典型案例:
中央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对中国三峡集团公司进行检查后,发现“三大一大”决策不规范、不透明,一些重要决策不宜参加,一些决策在会上被临时提出,会前酝酿沟通不足,会上讨论不够。
国有企业的反腐败之剑指的是什么
反腐败的根本解决方案是加强市场化改革,将官员和高管不应控制的资源返还给社会、公众和市场。市场化改革和反腐败建设只能同时推进,别无选择。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注哪些公司?
72家中层管理企业全部纳入检查
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工作报告,今年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检查力度,探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项检查,实现对中央管理的重点国有企业检查的全覆盖。
哪些企业是中央管理的重点国有企业?SASAC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在SASAC监管的112家中央企业中,中央组织部任命的53家中层管理企业将被纳入此次“全覆盖检查”。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进表示,纳入“全覆盖检查”的企业应与此前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涉及的中央管理企业名单保持一致,共涉及72家企业,其中除SASAC监管的53家中央企业外,还包括金融、铁路等19家企业。
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前五轮检查中,有14家国有企业被纳入检查范围,其中包括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12家国有企业,如中石化、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家中层管理金融企业)和中国出版集团(一家文化中心企业)。
你在监视谁?
公司的关键人员将成为检查的重点
根据中央纪委的安排,检查组今年将全面开展专项检查,要求有准确的发现和定点突破,检查一物一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和专项资金。
“这表明,反腐败不会有一个禁区,也不会仅仅停留在集团公司层面。央企上市公司的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将成为检查的重点。”李进分析道。
从以往的案件调查和处理来看,上市公司高管、财务总监等关键人员通常是投资并购、招投标等环节黑箱操作的直接参与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围绕这些人员开展调查自然是检查工作的重点。
事实上,国资委(SASAC)已要求中央企业对“三大一大”决策(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丰富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一些中央企业负责人透露,要求各级企业严格开展自查工作,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关键岗位,要做好调查工作,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配合检查工作。
盯着什么?
重点监管企业重组等关键环节
“国有资产和资源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
从以往的查办情况来看,造成“全国人民共有财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在企业改制、投资并购、产权转让、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广告业务等环节中营私舞弊、收受贿赂、权钱交易。
“有些单位违反规定支付薪酬和福利,或者实施不规范的股权激励。有些人违反规定给自己发放奖金和补贴。”国有资产系统的一位人士表示。
李进表示,新一轮国有企业反腐败无疑将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大力消除不良作风,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督,从而防止内部交易和暗箱操作,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组手稿据新华社报道
标题:新一轮国企反腐72家中管企业或被巡视 高管成重点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