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4字,读完约3分钟
Cpi将于本周12月发布,中国证券报(china securities journal)写道,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中国的通缩压力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应具有前瞻性,及时增持财政和货币政策“非常紧迫”。
根据政府数据,去年11月,中国cpi增速降至1.4%,而ppi同比下降2.7%,连续33个月下降。
《中国证券报》警告称,价格已经见底的信号尚未出现,而且还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政策制定需要具有前瞻性,宏观经济调控的最佳时机不应推迟:
从2014年12月以来的情况来看,原油价格下跌压低了节能产业链的整体价格,采掘业和原材料价格也相对较低。展望2015年,猪肉等农产品(市场价格、咨询)的波动周期明显延长,幅度明显收窄。cpi不太可能大幅上涨。然而,由于产能过剩的压力,ppi短期内仍难以摆脱负增长趋势。cpi逐年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价格的刚性,目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因此,如果通货紧缩只出现在cpi和ppi负增长之后,那就很可能推迟宏观调控的最佳时机。
《中国证券报》提到,一旦通缩预期形成,将有自我强化的趋势,这将进一步抑制需求释放,加剧产能过剩:
在进一步通缩的情况下,即使名义利率降至零,实际利率也会继续上升,企业的债务负担也会继续增加,增加投资的意愿也会继续减弱。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刺激实体经济,导致一种被称为流动性陷阱的被动局面。即使没有这种极端情况,通缩也将明显延长产能下降的周期。
《中国证券报》指出,通缩风险背后的原因是内需疲软:
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实际上更为关键。新常态下,经济潜在增长率将放缓,需求表现不会很强,但通缩持续意味着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实际支出一直弱于产出水平。
《中国证券报》认为,为了应对通缩风险,及时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力度是非常紧迫的,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仍是空的空间:
毫无疑问,这项政策应该更加有力,而且出台得越晚,成本可能就越高。在货币政策方面,被动的流动性增加已不足以支撑m2的合理增长,因此空仍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投资的增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铁路、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仍大有可为。
《中国证券报》还提到,对外“走出去”战略也是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
昨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对国务院参赞处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首席经济学家姚景元的专访,指出我们要高度警惕通胀压力。
姚景元表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但cpi可能在2015年出现负增长,因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通缩压力。价格的持续下跌将抑制投资和生产,导致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衰退。
1月9日,统计局将公布中国12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标题:中证报:警惕通缩风险 政策加码已“十分迫切”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