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6字,读完约3分钟
特约记者张梦杰北京报道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一系列促进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发展的便利化措施即将出台。
在对外贸易便利化方面,即将出台《关于改进港口工作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正在制定《国家港口“十三五”规划》。这两份文件将重点关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就国内贸易而言,尤其是在消费领域,它面临着内冷外热的局面。如何降低流通成本,引导消费回归,已成为相关部委的新命题。
商务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了《2015年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并将“引导境外消费回归”纳入今年工作任务。
推进“一带一路”港建设
在对外贸易稳步增长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来的“走出去”机遇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力,开放港口互联互通成为关键环节。
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288个开放港口,其中仅29个在内陆地区,113个在边境地区。为进一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的开放程度,2月25日,《国务院公报》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通关大通道建设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推进互联互通,推进通关大通道畅通。
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胜强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近期即将发布的《关于做好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一带一路”内陆地区口岸支点布局,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提高沿海地区口岸开放水平。
黄胜强表示,国家港口“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中。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我们将围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和扩大边境地区的港口开放
引导海外消费回归
在国内贸易领域,中国消费者热衷于海外购物,这使得外国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就连酱油等基本消费品也不相信国内流通,这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婧用“悲伤”来形容他在台湾的调查感受。目前,海外消费回报的主要困难是合作难、渠道难、定价难和消费者信任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军杰认为,有必要整合买方势力,打破目前的不对称局面,一是通过采购整合,二是解决国内市场分割和流通体制不畅的问题。
根据商务部“扩大进口、扩大消费”的工作要求,商务部下属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希望建立国际品牌联合采购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构建封闭的全球供应链,推动奶粉等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创新,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确保产品安全,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许婧表示,“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园区将是平台建设中降低流通成本的支撑点。据悉,该平台将在今年年底前首次完成海外仓库的布局,包括美国、法国等十个国家的布局。下一步将是继续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布局,同时在四个国内自由贸易区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国内仓库。
标题:借力“一带一路” 再造内外贸新格局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