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2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记者季瑞坤从北京报道
备受关注的《房地产登记暂行条例》自3月1日起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并已在成都、青岛、广州、杭州等15个城市提前实施。
房地产登记的落地被市场认为是房产税开征的前奏,这将加速二手房的销售潮。
然而,情况似乎并非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青岛和泸州的多家开发商和市场机构,发现15个领先的房地产登记联络点没有出现抛售潮,在RRR降息和降息后,成交量稳步上升。
从短期来看,房地产登记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有限,因为条例的对象是已经交易、转让或抵押的房地产,但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登记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基本手段,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它有利于统计和掌握全国房地产数据和金融资源。目前,房地产供大于求,全国明显分化。除了产业引进、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房地产市场需求疲软外,这也与官方对房地产市场数据把握不清、土地供应不均衡密切相关。
这也是近十年来房地产调控屡禁不止,房价反复调整没有针对性的原因之一。
以限制投机性投资购买为例,闲置房地产一直被视为投资购买的缩影,但迄今为止,政府尚未掌握全国各城市闲置房地产的数量。
其次,为将来开征物业税打下基础。产权的清晰界定不仅意味着产权持有人的权利受到政府保护,不受他人侵犯,还意味着相关的产权信息更加清晰,政府将清楚地知道国家有多少土地和住房。这些土地和房屋在全国的分布,谁拥有它们,也知道全国和城市的房屋类型和现有市场的评估价值。这些房屋的信息是我国物业税征收的基础,也是规划建立我国未来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前提。
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建立后,还将对促进住房信息网络化起到积极作用,为开征房产税奠定技术基础。
第三,强制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农村房地产也将纳入房地产登记的重点。以前,小产权房的统计和解决都是一个大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登记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小产权房的数量和分布将会被掌握,小产权房的解决也将容易解决。
最后,为了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打下基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许多地方都在为住房发展“十三五”做准备。在掌握当地人口、房地产数据、产业分布、城市化率计算等背景下。也有利于科学计算住房数据,并据此安排土地供应,增强土地调控的针对性。
房地产登记后,相关数据将与税收、银行、社保等相关数据相联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了解各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准确安排出租房、共有产权和产权式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比例,同时也可以防止通过互联网进行欺诈性保险。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登记将为解决房地产的根本问题——土地财政奠定基础,并逐步规范隐藏在住房市场背后的非法和违法情况,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
标题:房地产长效机制起步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