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69字,读完约5分钟
实习记者胡伟在广州报道
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制。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时间表也已明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员公开表示,七个排放交易试点的交易平台将继续保留。试点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试点碳市场之间的兼容性和互认性是推进全国碳市场进程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近日举行的中英(广东)低碳周上,中山大学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项目成果,提出了广东与深圳市场对接的可行性和路线图。
据报道,广深碳市场是互补的,双方的联系可以实现多赢的结果。该连接路径也可为国内碳市场推广过程中地方试点与国内碳市场的连接提供参考。
优势互补开采降低减排成本
就广深碳市场而言,中山大学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优势互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深圳碳市场一直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好、制度建设最完善、措施最创新的试点。但是深圳的盘子是最小的。目前,深圳碳交易配额只有3000万吨左右,而广东和湖北都超过了3亿吨。
“如果我们在广东和湖北市场有配额,我们不知道情况会怎样。”在谈到广州和深圳的市场联系时,深圳排放交易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表达了深深的情感。
去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为深圳市排放交易中心和境内外投资者办理跨境碳排放交易相关外汇业务。今年9月,第一笔跨境碳配额交易在深圳排放交易中心进行。“但市场太小,外国投资者没有兴趣参与。”上述工作人员透露。
广东碳市场虽然市场容量很大,但截至去年7月31日,成交量仅占总配额的0.15%,流动性严重不足。
尽管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但广东市场率先探索了中国一级市场配额有偿拍卖模式。数据显示,在第一个绩效期,广东碳市场的营业额达到1231万吨,其中1112万吨通过配额招标平台分配,约占90%。此外,截至2015年1月13日,广东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约为1522万吨,占中国碳交易试点总量的50%,成交额为8.14亿元,约占中国碳交易总量的60%。
更重要的是,广东市场很大,涵盖高耗能工业;然而,深圳的碳市场相对较小,其排放控制企业主要是城市经济,如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低碳城市建设降低节能减排成本的初衷来看,中山大学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探索多类型产业进入碳交易的互动关系,寻找更低的减排成本。
此外,上述科研项目组认为,深圳管理局隶属于广东省,这有利于衔接工作的开展,两个试点衔接将形成合力。
从二级市场的互通入手
在国际上,不同碳市场之间的联系是有先例的。在欧洲,挪威市场与欧盟市场相连;在北美,加州和魁北克也从2014年开始相互承认配额,并联合举行拍卖。
两个市场之间联系的前提是规则应该相互承认。广州和深圳市场不仅覆盖面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也不同,而且在抵消机制、市场监管手段、违约惩罚措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两地的配额是否相等,主要视乎两个交易系统的mrv标准、总配额及分配方法而定。从理论上讲,衡量等价性的指标是看同行业企业的配额分配是否公平,以及配额在整个市场中的盈缺比例是否相等。如果配额不相等,就要研究不相等的比例,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从价格角度来看,广州和深圳的碳市场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在价差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关联可能会损害高端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对此,中山大学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组初步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一是利用相关资金或引导投资机构从市场中低价方购买配额,通过增加需求来提高碳价格;第二,对低价方实行更高比例的有偿配额,使该方企业保留剩余配额,从而减少低价配额流入市场;最后,按一定比例进行配额置换。例如,深圳的碳价是40元/吨,而广东的单价是20元。深圳的配额可以直接成为关联市场的配额,而广东的市场配额需要两吨来替代一吨新的市场配额。
在连接方式上,上述项目组认为可以先实现二级市场的互通。也就是说,两个碳交易所的会员制度相互承认,允许双方的会员在彼此的交易所开立账户,并交易彼此的配额。
这种联系意味着这两个城市的排放控制企业仍在履行各自的职责。其优点是启动迅速,扩大了单一碳市场的交易主体,提高了两地配额的市场流动性;缺点是两个碳市场之间的核心联系没有实现,示范效果差。
如果实现了相互认可,就意味着排放控制企业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执行,但这将导致碳市场的短期波动,影响排放控制企业和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政府需要承担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另一个方案是在两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实现一些共同行业配额的相互承认。也就是说,在广东和深圳市场,选择一个市场,以它为基础,把同一个行业纳入另一个市场,形成一个新的市场,而其他行业留在原来的市场进行交易。
项目组认为,这可以探索已纳入试点但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工业企业未来碳交易发展路径,以及配额分配的差异是否对关联碳市场产生影响,从而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更多经验和更强的示范。
虽然这种联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两地政府部门和交易系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博弈。
“总的来说,我们建议先实施容易,后实施困难,循序渐进,共同改进。从一、二级市场的交易衔接入手,逐步研究统一两地的市场准入和配额分配机制,最终实现配额的相互认可和交换。”项目组的曾蓝雪博士说。(李主编)
标题:广深碳市可连接为与全国市场衔接探路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