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0字,读完约4分钟

《国家商报》(博客、微博)记者赵春燕来自北京

联华星空传媒成立于2002年,至今已有13年。在此期间,兴通联华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全胜错失了一个发展良机,遭遇了财务困境,但他从未放弃。

近日,国家商报记者在北京北五环附近的兴通联华总部与张全胜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对话,就知名风投机构dcm为何在公司“蛰伏”八年、业绩“逆转”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张全胜无法掩饰国家物联网和环保产业政策的密集发布所带来的兴奋。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水资源管理的门槛很高,市场很大

Nbd:“水十篇”刚刚发布。该公司在水污染控制和检测方面有什么优势?你对市场有什么期望?

张全胜: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正在共同努力控制地下水污染,每年投资超过10亿元。未来水处理市场的规模可能超过一万亿元,其中早期检测的规模将达到几十亿元。今年5月和6月,地下水质量监测招标会议真正开始,公司将陆续参加这些招标。在水处理方面,兴通联华与专业水务公司有上下游关系。兴通联华负责对地下水中相关元素的含量进行早期实时在线监测。这部分内容非常专业,门槛很高,不会有大量的竞争者。目前,中国只有五六家公司符合技术要求。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修复和处理已经开始。公司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

张全胜:虽然“十大土壤”计划仍在制定中,但市场已经启动。例如,今年,北京列出了近100亿元的土壤修复计划。阿童木联华将参与此类计划的实施。此外,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如中石油和中石化,近年来一直在治理土壤污染,我们都有接触。如果政府规定将来“谁污染谁治理”,市场会更大。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在土壤污染控制方面,我们将实现从初始检测和监测到后期处理工程咨询方案的整个产业链的介入。该公司在地下水质量监测和土壤污染控制方面的总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5%。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目前,该公司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美国和德国等一些外国公司,但我们的合资股东日本奥约地质有限公司在土壤污染控制方面也有优势。

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会扩大

Nbd:公司的智能物流布局有哪些举措?

张全胜:兴通联华在智能物流行业发展已久。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博士后时,我的研究课题是“中国智能物流发展模式研究”。从公司层面来看,兴通联华从2010年开始投资相关芯片和高端传感器的研发。与韩国合作花了四年时间,直到现在才在中国上市;北斗gps芯片去年年底才上市并开始销售;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参与超高频射频识别芯片于今年6月开始生产。此外,公司还与山东高速(600350,古坝)公路集团合作,尝试建设综合物流平台——“伊曼”。并将与其他几个高速公路集团一起推广这一模式。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Nbd:就智能物流而言,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张全胜:兴通联华不是做物流本身,而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提供物流在线信息服务,属于细分市场,未来将拓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大数据渠道服务。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Nbd:在兴通联华的业务框架中,还有桥梁防灾减灾。在你看来,这个市场的发展有多大?

张全胜:桥梁减灾防灾检测是我们的传统业务,是一个“稳定且有利可图”的项目。目前,中国有60多万座桥梁需要在线监测,但它们并不像环保和智能物流那样受到市场的重视。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Nbd:你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张全胜:目前订单很多。另外,在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业务方面,从今年6月开始,公司每月的服务费收入将会有稳定的增长,所以兴通联华每年可以轻松实现2亿到3亿元的收入。去年,该公司的收入超过1亿元,今年将超过2亿元,并将在明年保持这一增长速度。目前公司的毛利率在30%左右,将来肯定会更高。将来政府增加投资后,我们的R&D开支可以摊薄。

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Nbd:你认为公司对政府业务的高度依赖怎么样?

张全胜:实际上,该公司的智能物流部门对政府业务的依赖性很小,但对地下水监测和土壤污染检测及修复业务的依赖性更高。另一方面,政府项目也有优势:门槛高、竞争低、资金有保障。随着招投标环境的日益规范,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好。

标题:星通联华董事长张全升:全产业链介入土壤污染治理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