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1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网沈阳1月20日电(记者王炳坤)平头个子不高,工作服被洗得发白,大皮鞋沾满了泥。站在记者面前,李超很难联想到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当代发明家”和“时代楷模”的荣誉。
看到记者发愣,李超伸出一双大手,然后礼貌地招呼大家进入他的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位于工业起重机、轧钢生产线和加热炉等大型设备的“丛林”中,位于二楼。
鞍钢股份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的首席运营官李超,目光炯炯,言语自信。在工作了25年之后,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轨迹,从一个安钢的普通钳工,到负责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再到领导完成国内外首批技术改造项目的创新“大师”?
李超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询问,而是谈了这些天的工作。几天前,他去中央电视台录制《时代周刊》的节目,周末一回来就去了生产线。不久前,在李超创新工作室的领导下,对冷轧厂连续退卷机组的定长设备进行了改造,新的废卷机处于调试阶段。试生产1000多吨,钢板产量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李超对目前的结果感到满意。
该连续提取装置是一条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生产线。然而,自从投入生产以来,它的修剪功能经常出问题。接到任务后,李超的团队开始调试和修改原始设备。过了很长时间,李超发现原来设备的工艺设计有缺陷,修补只是暂时有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考察了国内几条相同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后,李超大胆提出了一个完全改变原有设计的方案,从而研制出一种新型废边卷边机。
对李超来说,质疑海外名牌设备并自行调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1998年5月,当李超第一次成为设备检验员时,他对从欧洲进口的一套二手设备犹豫不决。由于多年的运行,该设备的活套部分经常发生事故,每次处理时间超过6小时。你厌倦了救火或根治吗?这名操作员从小就喜欢在家里玩电子设备,他反复考虑过这个问题,产生了改造设备和“拔掉疾病的根源”的想法。
在此期间,他每天盯着活套寻找故障根源,测量了400多项数据,最终确定了改变设备本体上定位机构的改进方案。连续一个月,我白天在工厂修理设备,晚上在家画画。他用自己的笔和画,画了30多幅画,通过了专家组的演示。最终,由李超担任技术总监的活套改造非常成功。第一次“冒险”经历的成功对李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激励。
自那以后,李超解决了230多个生产问题,其中59项成果被工厂和鞍钢集团授予,并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专有技术和1项国际发明展金奖。
2006年12月,李超团队解决了冷轧生产线的乳化液清洗问题,使钢板表面质量提高了两个档次,为企业积累了近5000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叹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都是首创。“由工人发明,这是值得称赞的!”
谈到这些创新的秘密,李超直言不讳地说:“生产线是最好的创新舞台!”“技术创新不仅限于实验室。生产现场的设备每天都在运行和更换。基层工人每天都与机器打交道。如果他们观察得多,想得多,问得勤,他们就会形成许多解决问题和改进设备的方法,这将在促进科学生产方面发挥真正的作用。”
李超还总结了一套“创新要点”:经常出现故障的地方、不符合用户要求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与国内外同行的标杆差距是改进和创新的关键。“说白了,创新的起点和源泉在于发现问题,而生产线给了我们最好的机会!”他说。
李超创新工作室上市已经一年多了。除了各种荣誉证书,干净明亮的室内房间是更常用的书籍,如机械设计手册和电气工程师手册。计算机还存储整个工厂设备的图纸和数据。“我通常会遇到问题。每个人都来这里查看信息、会面和谈判,大多数问题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工作室成员汪洋表示,这里已经成为咨询机械设备的前哨“指挥所”。
现在,李超的创新工作室已经发展到28人。最近,李超一直在考虑如何让工作室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觉得当工人没有希望。事实上,基于现场的创新是最伟大的未来。”正因为如此,除了不时给工人们讲课和培训之外,创新工作室还有一个额外的责任来激励年轻人。不久前,李超为两位大学毕业生范继瑞和吴昊安排了额外的任务,向他们讲解在创新工作室培训活动中接触到的激光焊接机和自动打包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范吉瑞说,这种方式迫使他们学习和观察,但如果他们真的想钻研它,他觉得技术的世界真的很有趣!
“今天的工业工人早已告别了‘又大又笨又黑又厚’的形象,而转变成了知识、技术和创新!”李超表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需要激发每个人的创业和创新热情。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事情,也是普通工人和农民的事情,这样国家和社会才能大发展。
标题:生产一线是最好的创新舞台——访鞍钢“工人发明家”李超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9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