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43字,读完约6分钟

高阳

2014年被誉为“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之后,许多人对改革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期望和信心,包括教育改革。此时,看到一本名为《教育正在悄然进行一场革命》的书总是给人以很大的期待。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中国教育陷入了两个困境: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第二,应试教育日益加强。如果某个地方的人才不能以最小的比例留在当地,使教育的发展能够实现自我成长,显然仅靠投入财力是不可能取得教育的巨大进步的。在国内生产总值竞争模式下,改善教育现状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存在巨大差距,但中小学教学模式惊人相似,以考大学为最终目标的应试教育不断加强。每个人都是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基本上与他们生活的社区隔绝,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教学技术几乎每年都有无穷无尽的创新,从有效的独郎口模式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学习”到“有效学习”,但老师仍然是同一个老师,学生仍然是同一个学生,考试仍然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在批评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或虚荣的硕士和博士制度,但教育改革的步伐仍然缓慢。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人们期待真正的政策变化,但也期待技术的力量,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可能成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教育缺乏个性的克星。一方面,互联网在全国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线教育及其全面的数据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从学校到学徒?

《教育正在悄然经历一场革命》一书的作者钟伟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让这一猜测成为现实。作者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他起草了七个国家的信息安全标准,但他不是专门研究教育学的学者。他对教育改革的直接理解来自于在上海海事大学和东华大学的教学,以及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作为访问学者的工作。作者还花了几年时间对中国许多地方的大学和中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他任教的大学进行了教学实验,将大型开放在线课程和酒井等教育平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一个班的60名学生点击了10万次。本书引用了美国、欧洲和印度的许多互联网教学和数据共享的成功案例和实验,结合了作者的个人感悟和教学实践,深刻理解了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哲学,真正让读者对大数据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前景感兴趣。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笔者认为,传统教育在工业时代兴盛,学校模式映射出工业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上课铃、标准化教室、统一教材等。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创造了可用的人才。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其他特征:灵活的教育系统、个性化咨询、社区和家庭学习以及每个人的成功。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它们的大数据技术正在推动教育变革,未来教育将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海量数据的特点,数据分析从专家层转向用户层,并采用了大量的可视化表示方法。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训,教师逐渐从教师转变为学生。网络教育和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作者描述了未来的教育模式: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校的教室少了,实验室多了,教学少了,交流多了,灌输少了,互动多了,服务更个性化了,学术体系更灵活了;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符合年龄;对远程教育的提及将会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校外进行。由于“微型学校”的兴起,在这场革命中,现有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大大下降。教育的责任将从学校时代的国家回归到学徒时代的个人,学习将完全成为一项可以自己领导和完成的任务。绝大多数学院和大学最终都会被冲走。未来大多数幸存的高等院校将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作者列举了世界各地发生的教育变革,以揭示这一趋势的不可逆转性。然而,他并没有对大数据在中国教育中的前景进行实际分析。一方面,这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关,毕竟研究语文教育问题需要很短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数据应用的社会基础尚未奠定,教育问题与各种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河北的一所高中使用安装在教室里的摄像头来计算学生的“抬头率”,这仍然是为了应对高考。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大数据的基础是公民社会”

作者认为大数据的基础是公民社会。因为公民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和信用意识以及积极的社区观念,这保证了数据的大规模生产和共享成本的降低。在美国,有一个有效的信用机制,它要求在水电、租金、互联网、汽车、会员卡等方面的信用。所有程序的信用记录将与ssn号码相关联。同时,良好的道德和信任意识使美国能够通过简单的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大数据也必须是公共数据。在美国,一个社区的房价、犯罪率和学校评估结果都将公之于众。如果这些数据被整合,它将强烈影响人们对社区的选择。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在中国,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信用体系来记录数据,政府、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数据披露需要加强和完善。在教育问题上,中国教育的简单化不能产生多样化的数据,学校独立性差也阻碍了它们参与大数据的应用。技术背后是人。作者指出,如果仅仅是视频播放,没有高频互动和学生的自组织学习,那么在线教育就不能等同于大数据教育。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然而,作者仍然认为大数据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推动力。笔者认为,在现行体制下,音乐、艺术、劳动和社会实践等非高考因素的课程和能力更容易应用。在围绕考试的课程中,消除地区差异更容易成功。教育信息化在发达地区的应用可以在国际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中尝试;鉴于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聚集场所,大数据也可以在不同地方的考试和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和相应的大数据“接口”,了解教育现状,然后引入个性化的教育平衡措施。

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世界通史》中说,人们自然欢迎并采用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拒绝接受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因为采用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实践总是令人不快的。这句话可以被消极地解释为攻击人们的保守主义和无知,但也可以被积极地解释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无法逃避它,我们只能选择及时改革相应的社会制度。我们已经看到个性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世界许多地方即时连接各种教学资源。虽然大数据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前提问题,但它必将在未来发挥强大的作用。

标题:大数据教育有多远?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