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网海口1月13日电(记者罗宇、王)“我过去想放贷,但银行不愿放贷。我终于得到一笔贷款,而且利率很高。现在我可以找到他了。”村民王春华指着坐在他旁边的贷款官员陈训峰。在陈骁的帮助下,这些年来,王春华家族已经为这个行业获得了资金。

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王春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英根镇英根村人。2012年5月,她从海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员处获得了3万元贷款,用于发展生猪养殖。不到一年,她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赚了一万多元。今年,她计划拿出10英亩土地来帮助儿子发展花卉种植,希望借更多的钱来增加资本。

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从贷款的缺乏到贷款农民比例的增加,这种变化来自政府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联系。”陈训峰说,2010年,海南省政府出台了农民贴息政策,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了贴息方式。自政策实施以来,小额信贷发展速度加快。六年来,海南农村信用社向全省贷款183.4亿元,惠及67.65万农民,占海南119.3万农民总数的56.7%。

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像陈训峰这样的一群农村小额信贷工作者是农村信用社和贷款人之间的媒人。他们是一个成立于2008年的金融服务团队,在海南有500多人。

陈训峰说,贷款专员的工作是到村里入户,宣传小额信贷相关政策,帮助农民解决贷款发展问题。然而,海南省的许多村庄人口稀少,小而分散,交通条件也不好。对于贷款官员来说,步行数十公里并暴露在阳光和雨水中是很常见的。

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累了都不怕,最怕的是农民不明白。由于最初的信贷业务不规范,一些农民在借款时“吃得饱,拿得卡”,我们的工作不是很令人满意。”贷款官员冯霖表示,只要他们耐心解释,相互沟通,建立信任,农民仍然很简单,他们会相互影响,达成协议来处理贷款。

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琼中新城农场的农民陈东久去年种了近100亩无核荔枝,上市时遇到了销售问题。了解情况后,冯霖及时帮助联系解决问题,将陈东久的荔枝推至“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很快解决了销量问题,打造了品牌。

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他们总是帮助我,做了很多工作。”陈东久说,只要发展有困难,他们就会得到帮助,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

近年来,随着信贷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民主动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仅2014年一年,琼中县就发放贷款4389万元,2918户,存款从过去的93亿元逐步扩大到现在的近1000亿元,贷款从53亿元增加到650亿元。

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贷款官员走出的金融信贷之路鼓励农民致富,并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同时,他们逐渐积累了人脉,赢得了人们的心,赢得了广阔的农村信贷市场。它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造血”功能:七年前濒临破产的农村信用社可以一跃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银行团队,将“输血”变成“造血”

标题:双脚走出的金融信贷路:“输血”致富农民 “造血”发展自身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