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4字,读完约3分钟
包括私营部门,扩大了工资统计的覆盖面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在2008年之前没有统计私营企业的平均工资?
冯乃林:中国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并不太多,随后民营企业的数量开始增加,但企业规模很小。由于规模小、数量大、统计基础不健全,2008年才进行统计。自2000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将考虑把民营企业纳入统计范围。事实上,在2008年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关于私营企业统计的实验。实验成熟后,它们在2008年被正式纳入统计范畴。
由于行业、地区和个人的地位不同,工资水平和增长率也不同
《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接受在线直报调查的所有企业员工平均工资为49969元,很多人情绪激动地说他们在拖延时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冯乃林:平均工资数据和个人感受有很大差异,这是年度数据发布后的普遍反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类平均工资数据反映了全国、某一类单位、某一行业的平均水平。因为工资分配是典型的倾斜分配,即少数人的工资较高,大多数人的工资较低,所以大多数人的工资会低于平均工资。
目前,岗位工资统计只调查在互联网上直接报道的规模以上的企业。2014年,它涉及16个行业的910,000多个单位,但不包括这些行业中低于指定规模的企业和机构,也不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单位。具体到某个单位,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差距可能会更大。即使在同一岗位上,不同地区、不同登记类型、不同行业的平均工资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工资水平和增长率会因雇员的不同行业、地区和职位而有所不同。
《中国经济周刊》:就地区而言,2014年东部地区岗位平均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的比例为2.83;中国中部的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的比例为2.37。如何理解东部和中部岗位之间不同的工资差距?
冯乃林:在进行岗位工资统计时,我们大致将岗位分为五类,即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公人员、业务服务人员、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东部地区工资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该地区企业经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普遍高于中部地区同类企业;然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商业服务人员和设备操作员之间的工资差异并不大,这导致东部地区不同职位之间的差异较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行业类别来看,租赁和商业服务的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的比例为5.04;建筑业的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的比率为2.22。这是什么意思?
冯乃林: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包括大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和资产管理机构等。这些单位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较高,相应的工资也较高。然而,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一般办事员和服务人员的工资与其他单位的类似人员的工资差别不大,导致不同职位人员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鸿儒|北京报道
标题:统计局官员释疑网民拖平均工资后腿感慨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