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8字,读完约4分钟
4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能力合作研讨会,表示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能力合作。
李克强强调,有必要将国内生产能力与国外市场联系起来,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盘活现有资产,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会。“这是一个“得到你想要的,互利共赢”的好东西。”
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晨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许多过剩的高质量先进产能,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中欧的许多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有相当大的需求,而中国有条件“走向世界”。
怎么出去?
灵活运用多种“出海”模式
李克强在3日的研讨会上表示,目前,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需求很大,而我们的许多设备和生产能力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支持中国设备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在扩大产品进出口的基础上,叠加工业出口,既注重消费品,又注重投资产品出口,利当前,利长远,实现各方共赢。
此外,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建筑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确实需要通过进口和国际力量的帮助来解决。
李克强强调,应该突出市场运作。以企业为主导,按照商业原则,灵活运用海外经贸园区、工程总承包、第三方合作等“出海”模式,做好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
为什么要出去?
它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实力,减轻中国经济的负担
李克强表示,支持中国设备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关键举措。目前,中国要想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就必须用“双引擎”来帮助“双、中、高”。首先,创造一个新的引擎来促进大众创业和创新;第二是改造传统引擎,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但‘双引擎’不能闭门造车,它必须着眼于整个世界。”李克强说:“现在,支持中国设备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要素,开放产能市场,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实力,减轻负担。”
而“走出去”也需要相关配套服务的改善。在这方面,李克强强调,为促进设备出口和国际能力合作,应同时跟进金融服务。有必要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通过定向发行专项债券,为重点合作项目提供更多融资服务;此外,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优惠贷款和援外优惠贷款的作用,扩大对国家和行业的支持。
此外,李克强还表示,有必要打破商业融资壁垒。推进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网点建设,支持企业以境外资产、股权等权利为抵押开展贷款,探索境外债券发行备案制度,鼓励发展公私合作项目贷款业务;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
专家是怎么想的?
沿线国家和中国将双赢
姚晨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逻辑是实现亚欧非的互联互通,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此外,姚晨表示,沿线的印度等南亚国家拥有一定的制造基地,中国也可以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促进两国装备制造业的合作发展。
事实上,中国设备也有实力“走出去”。姚晨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大型设备、工程和建筑领域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确保该方案的实施具有广泛的实践经验基础。
姚晨进一步表示,中国有足够的产能和实力提供设备,特别是在高铁、核电等交通和电力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设备“走出去”将给沿线国家带来好处,但中国自身也将得到发展。
标题:“一带一路”带路指引中国装备走出去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