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8字,读完约4分钟
2014年的土地审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非常低调,结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在去年底公布。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在接受《经济信息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去年开展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地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清理闲置土地、整治非法用地、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中的利益转移等方面,很多都与腐败有关。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正在继续核实,有些问题仍在进一步调查。”
“现场审核已经基本结束,审核员已经回来,大部分总结已经完成。目前,我们继续核实个别重大问题。去年发现了许多问题,但结果何时公布仍不得而知。”董说:“但是,整改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很多地方政府根据审计意见对土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2014年8月,中国首次对土地出让金和耕地保护进行了全面审计。国家审计署对2008年至2013年约15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进行了重点审计。据董介绍,此次审计涉及700多个县。
此次审计是继社保基金审计和政府债务审计之后的又一次国家专项审计,也是第一次国家土地出让金审计。审计涵盖土地管理的所有方面,如土地规划、规划、批准、征用、供应和利用。
虽然审计结果很长时间没有向社会公开,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审计的有效性已经显现。在今年1月底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廉政建设电视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决定今年针对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两次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去年,有关部门对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进行了全面审计,对全国闲置土地进行了专项检查。针对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严厉措施,严肃追究责任。不仅要查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等违法行为,还要纠正闲置土地反映的各种疏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加。在一些地方,土地征收、转让、管理和相关资金的使用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腐败案件。审计署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对部分地区的土地基金进行了审计。截至2013年6月,国家审计署移交的38起违法违规案件和事项处理中,有5起案件涉及土地腐败。
“土地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是政府垄断的市场。经营过程中缺乏竞争,存在各种利益寻租。地方土地流转程序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公开、不透明、人为干预、表面程序,但缺乏社会监督、效率低、力度低。信息披露没有相应的规范。”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在接受《经济信息日报》采访时表示,闲置土地监管不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处置和收回闲置土地的成本很高,政府一般不倾向于清理。另外,为了规避风险,地方政府往往会想办法帮助土地使用者处理土地,而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等待土地升值。他们之间或多或少有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很可能受到共同利益的约束。
据《经济信息日报》记者报道,当地为避免系统漏洞所做的努力从未停止。据此前媒体报道,四川省南充市规定,土地出让底价应由土地、规划、财政、房建、房管、纪检监察等单位组成的同级人民政府集体决策,以土地估价结果为重要参考,兼顾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市场整体运行。
邹晓云说,目前,农村土地是不允许买卖的,企业的土地需要政府收回,再由政府出售,这就意味着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收回土地,最后从政府那里出来。因此,投标过程完全由空操纵,价格可以根据买方决定。“地方政府控制土地的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要改变现状,必须改革体制,土地流转市场应该多元化。现在要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买卖双方都要参与交易,政府要搭建一个服务平台,把土地带到这个平台上去卖。”邹晓云说道。
标题:土地审计盯上地方利益输送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