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6字,读完约4分钟
朝阳
各地宣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例如,根据最近举行的2015年四川省投资促进和重点项目会议,今年提出了500个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接近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88亿元。此前,湖北、湖南、福建等省也提出了数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十几个省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规模已达15万亿元。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无疑将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各地又将举行投资盛宴,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担忧。经济会回到高投资驱动的老路吗?扭曲的经济结构的矛盾会继续固化吗?
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前几年政策刺激的消化期尚未结束,相关“后遗症”的副作用仍相当突出。研究表明,长期投资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严重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投资效率下降。据估计,中国投资的产出弹性从2002年的4.1下降到2012年的1.8,单位投资带来的单位gdp增量下降;另一方面,经济中仍存在许多投资债务,政府和民间资本在农田水利、医疗教育和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投资仍然不足。
面对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各方都在思考如何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事实上,政策制定者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从投资需求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投资机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排除投资障碍,使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新常态下的这份投资声明传达了丰富的信息。首先,投资方向应从相对饱和的传统产业转向新的投资机会,如基础设施和四个“新”领域;二是创新投融资方式,消除障碍;第三,投资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些学者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建议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可观的、有价值的选择性投资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理念,从解放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出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生态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新常态”尽快与“媒介”接轨。
回顾最近各地推出的投资计划,不难发现这些大规模的投资已经刻上了新常态的烙印。最显著的特点是,这些投资所针对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涉及基础设施、民生和新兴产业。例如,福建的重点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能源、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湖北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贵州表示,今年将积极培育和扩大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4600亿元,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卫生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等。
要想在投资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实最重要的是把握投资的有效性。由于前几年的高投资,许多投资被认为是“无效投资”,其中大部分直接流入剩余产能、房地产等。而不是他们应该投资的领域。因此,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已成为新经济常态下的必然要求。在最近召开的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和推进重点建设会议上,浙江省主要领导强调,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有效投资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同时,提出要坚持“有效”二字,突出大项目和好项目,突出国家战略、产业布局、重点领域和市场导向。
当然,当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到“一位数增长”的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逐渐纳入硬约束时,地方投资的计划规模往往是几万亿元,因此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创新鼓励社会投资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公私合作模式试点,通过创新方式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以期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标题:新常态下如何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