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6字,读完约2分钟

严格执行备案制度,严厉打击涉嫌购买和倒卖项目备案文件的企业及相关利益,不仅是对“路贩子”的打击,也是实现国内光伏企业良性竞争的有效措施

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所谓的“光伏路带”是政府部门记录光伏开发项目并将其纳入建设规划批准文件的常用名称。由于光伏项目的发展权,特别是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的发展权,是目前稀缺的资源,企业之间存在获取“道路带”的竞争。

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乍一看,这种在政府许可下的企业行为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一些没有实力或资格的小公司,在通过“市场公关”的方式获得“路牌”后,并没有进行建设,而是转手、分包和出售,赚取巨额利润。

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除了滋生"路贩子",这场"路"纠纷还会导致电站建设成本的急剧增加,给企业造成负担;另一方面,施工方为了控制成本,很容易削减工程投资,带来安全隐患。

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那么,这个影响恶劣的“光伏大道”是如何形成的呢?

事实上,“光伏大道”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获得政府批准意味着在装机容量、电价等诸多方面获得优惠待遇,受到了许多企业的青睐。2013年,能源部门开始改革审批制度,光伏电站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是,由于国家能源局每年将光伏电站装机容量指标分散到各地,各地将指标分解成企业并归档,这并没有改变原有的资源配置模式。因此,从本质上讲,“铺装”是人工设计的产物。

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随着“光伏路带”的影响逐渐扩大,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建设活动,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查处力度。

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多项通知,明确规定禁止买卖光伏项目备案文件及相关权益,已办理备案手续的光伏电站项目,如果投资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备案。有些人认为这是对“道路”问题的沉重打击。但是,有人说,通知只对经济行为作了原则性规定,没有谈及建立监督、调查和问责等配套机制。企业不应受到监督,但应追究政府资助者的责任,涉嫌违法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近年来,由于欧美国家的“双重反对”,许多国内光伏企业举步维艰。然而,一些优势企业在“道路”之战中承担了更多的负担。因此,严格执行备案制度,严厉打击涉嫌买卖项目备案文件及相关利益的企业,不仅是对“路商”的打击,也是实现国内光伏企业良性竞争的有效措施。

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如果我们将来想走得更远,政府会放开一些,使项目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条条道路”的现象自然会消失。

标题:别让“路条”绊了光伏的脚步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