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95字,读完约6分钟
当他见到吉林新天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时,他正焦急地协调着从黑龙江运来的两万吨玉米。由于生玉米价格逐年上涨,下游产品价格偏低,这家年加工玉米能力达90万吨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酒精一项就从年利润5000万元下降到月亏损700万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东北玉米深加工行业,发现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的影响下,东北生玉米价格居高不下,但下游市场淀粉、酒精、饲料等产品价格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加工链较短、产品趋同等原因,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进入加速升级整合期。
企业亏损是无助的“硬支撑”
“根据目前酒精价格计算,企业的盈亏‘平衡线’是生玉米的价格是每吨2250元,但现在已经达到每吨2350元。仅酒精的损失就达700万元/月,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年。”王对说道。
目前,东北玉米深加工行业出现了产品价格、加工量、销售收入、利润下降、玉米原料价格高的“四降一高”现象。
“2014年6月底的数据显示,优质食用酒精价格同比下降1%,淀粉糖价格同比下降12.6%;以具有代表性的新天龙公司为例。去年上半年,公司加工量同比下降3%,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4.2%,公司亏损。”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表示:“尽管下游产品价格较低,但玉米原料价格一直保持在每吨2200至2300元的高位,这与玉米销售区域的价格是上下颠倒的。”
“如果你生产一吨淀粉,你将损失140元。如果你停止生产,你会损失更多。你只能“努力支持”。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秀成说:“为了维持生产,每吨100元还有一个‘边际贡献’,可以弥补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员工工资。如果你停下来,设备会贬值,员工会得到报酬。"
黑龙江省粮食局监管司司长潘升表示,2014年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开工率“忽高忽低”。“在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下,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被迫停产,尤其是近一半的酒精生产企业停产”。
与黑龙江相似,去年上半年以来,吉林省四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相继停产,停产和半停产企业已达10家,经营率不到50%。“2012年下半年以来,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一直处于半失业状态,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大部分企业亏损;2013年,全行业整体亏损10.3亿元。2014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又损失了6亿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支撑市场”形成“堰塞湖”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在东北引入了临时玉米储备政策,并实施了“市场支持”购买。东北玉米收购价格从本世纪初的900元/吨上涨到目前的2300元/吨,上涨了近1.6倍。原料成本占总成本70%的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处于压力之下,行业发展缓慢。
徐秀成为《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自2011年以来,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进行了技术改造,每年少消耗10万吨煤,每天少消耗1000吨水,每年节约700多万千瓦时。能源消耗急剧下降。“每年,企业节省3000多万元,但在2013年,‘支撑市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现,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领导普遍理解国家购买“配套市场”是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希望在目前“一个是政策市,另一个是市场市”的情况下,国家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更合理的补贴,既能解决企业的迫切需求,又能为下一次玉米“目标价格”改革争取时间。
有专家表示,自2014年7月以来,中央政府已竞标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每吨暂储玉米100元,即每斤玉米减少企业支出0.05元。从目前玉米的拍卖价格来看,这种补贴仍难以让一些企业扭亏为盈。
"这项政策很好,但需要更合理的补贴操作."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波表示,去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东北以外的地区到东北购买玉米,每吨可享受140元的补贴。位于东北的玉米加工企业也希望享受同样的政策,这也是为了促进玉米收购,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每吨140元的补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际上就降低了。“事实上,只有每吨补充270元,企业才能生存”。
在补贴方面,郑建波建议对具有不同加工能力和不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补贴。“2013年,黑龙江省许多地区霉变玉米颗粒比例过高,农民玉米销售困难。我们公司开通了绿色通道,增加了玉米收获储备,并开放24小时进行采购。然而,一些小企业经常处理补贴,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停止工作。”他建议对加工能力为100万吨的大型企业给予更高的补贴。
结构性产能过剩凸显
据专家分析,除了生玉米价格高之外,东北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低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工链较短和产品同质化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李国强表示,玉米深加工产业“萧条”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产业链太短,产品附加值太低。“玉米每美元的附加值应该是其本身价值的3倍,但目前只有1.3倍,而且科技含量低,所以企业只要有资金就可以继续下去”。
据了解,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通过增加技术改造投资来提高生产能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从2009年的1260万吨增加到1490万吨,增长18.3%。2013年玉米实际加工量为1050万吨,与去年的1041万吨相比变化不大,表明市场需求相对饱和,产能仍处于扩张惯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淀粉和酒精两大产业。产品主要是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级加工产品,产品同质化问题更为严重。”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上世纪末,一万吨玉米的年加工量甚至是一个大企业。自2007年以来,该行业已经开始整合。目前,东北地区年加工玉米不足15万吨的企业基本不存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说:“从目前的经营速度来看,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至少有40%的产能过剩。下一步,企业将被淘汰和兼并,行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这个行业的寒冬将持续3年左右,这也是一个行业整合加速期。规模小、效益差、资金链不足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王表示,同时,国家要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环保和能耗门槛,迫使行业升级整合,“淘汰高能耗、环保不合格的游击式小企业”。
标题:结构性产能过剩凸显 东北玉米深加工陷困境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