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3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信息日报》记者独家从财政部获悉,2016年,中央部门预算迎来了实质性改革。中央各部门预算的编制必须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和前提。财政部雇用各领域的专家和一些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预评估。各中央部门的项目如果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项目库。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可能不包括在部门预算中,并且无法获得资金。目前,已完成预算审查的109个中央部门共削减预算近344亿元,平均削减率为38%。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据了解,过去中央各部门提交的预算比较广泛。“在预算审查工作开始之前,某个部门计划实施某个项目。由于没有详细的标准,每个人都在“自讨苦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人为的说法。”北京中正天通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张贤云表示。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参与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审查的专家、中国信息协会特别副会长何康华告诉记者:“过去,太多人钻空子,各部门往往把项目支出归并到大类中。谁也不知道应该花多少钱。”他说,只有细化才能判断一个具体项目的支出是否合理。“当一些报告单位与我们沟通时,他们说今年的部门预算编制对他们来说是一项伟大的改革,我认为加强评估是许多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记者了解到,前几年的预算评审大多是事后评审,今年是首次组织大规模的事前评审。

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截至去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7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双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继续承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创新渠道。自2015年以来,监管机构不断“吹响”市场,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据《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在具体的产品交易结构设计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分为优先和次优先两类,这与一般信贷资产证券化并无根本区别。然而,由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基本上都是不良资产,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更多的困难。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评估是市场参与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业内人士认为,不良资产应该折价出售,但需要多大的折价才能满足交易各方的利益,这需要银行和中介机构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合理的定价。“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它需要其风险部、财务规划部和资产保险部的参与。由于不良资产的特殊性,为防止道德风险,监管部门今后还可能要求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陶建说。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业内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先收益率与银行间市场的其他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几乎相同,因此优先投资者仍应是银行和保险机构。而其产品特点决定了其二级投资者的范围将非常有限。中国信贷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鲁明远近日在中国信贷不良资产证券化培训班上也表示,不良资产证券产品的次级风险很高,对投资者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对投资者而言,只有在全面而清晰地了解基础基本资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投资次级证券。因此,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最好让预期的次级投资者深入参与基础资产的调整。“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银行会与一些次级投资者进行沟通。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一些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将是主要的次级投资者。”联合信贷结构融资部总经理田兵表示。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次级风险很高。如果主办机构保留它(即投资于次级),它将影响上市。即使采用后续介入原则,消耗的风险资本也会更高。”鲁明远还表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上市”不良资产是其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需求。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保荐人,将严格控制留存率,在具体的产品条款中,不适合安排任何信用增级措施,如保荐人直接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可能会影响报表的发行。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然而,尽管二级市场风险更大,但未来也有可能获得超额回报。根据一位投资银行家的说法,并不排除银行可以通过子公司的方式或其他交易结构的设计来“弯曲”投资于次级文件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报告”和收入之间的平衡。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不良资产的主流证券化模式一般是正常、关注和不良贷款的组合证券化。此前,市场对中国是否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不同看法,是采用全部不良资产建立资产池的模式,还是采用正常贷款和不良资产混合的模式。据业内人士称,将正常类别与不良贷款相匹配,可以真正平滑资产池的现金流。然而,由于最初几个重启订单的示范意义,预计产品资产池中的资产将是纯不良资产。

标题:中央部门预算改革“铆住”精细化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