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3字,读完约4分钟

又一个春天来了,春耕和春播来得正是时候。

记者来到河南省中部农业大城市平顶山,发现春耕生产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占主导地位,新的生产主体成为春耕播种的主力军。变化并不仅限于此。市财政部门以创新为出发点,积极适应春耕新常态。截至2月底,全市涉农金融机构投入春耕播种资金2.6亿元,支持农民购买化肥10200吨、种子301吨,新建各类温室1180个,保障了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石桥村的金大地种植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在西瓜种植大棚里,中牟县的西瓜种植技术员林锡林(音)指导小时工嫁接和种植西瓜苗。在烟苗基地,工人们正忙着装盘、播种、入池、喷水,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合作基地今年已经培育了300亩烟苗,在温室里种植了120亩无籽西瓜,200亩露天西瓜,种植了300亩大蒜和100亩大蒜苗,其余1000亩土地种植了优质小麦。”总经理牛自信地向记者介绍。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一个月前,妞妞对不太有信心。当时,他为前来调查的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分行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该合作社在石桥村、竹园村和兴隆村转让了2100亩土地,耕种2000多亩土地仅购买种子和化肥就需要100多万元。此外,他还要支付40多名小时工的工资,而牛则担心这笔钱从何而来。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分行积极引导当地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采用“专业合作社+农业订单+家庭农场”的信贷模式,解决“牛郑潇”的融资问题。金大地种植合作社与其成员单位和家庭农场签订订单合同,合作社向农业金融机构申请集中信贷,向家庭农场提供种植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建立了生产、购销“一站式”经营模式。贷款到期后,合作社将把收购款从家庭农场转移到与农业相关的金融机构。贷款“一次审批,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循环使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金大地种植合作社成功获得100万元贷款,确保春耕有序进行。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农业机械、化肥和种子等农业企业在春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分行引导辖内农业金融机构根据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找出创新重点,开辟“绿色通道”,支持这些企业全力保证春耕生产的物质需求。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河南金宇农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7月,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是集农业机械销售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在乡、村两级拥有320多家农资商店,年销售化肥10000多吨,各类种子1500多万公斤,建立了2000亩良种繁育基地。为了满足春耕的需要,公司需要储备大量的拖拉机和收割机,造成资金链紧张。然而,由于办公空间和土地的租赁,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支撑,成为制约银企合作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分行指导当地涉农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特点创新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并设立了大型农机工具抵押贷款业务。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企业的财务问题得到缓解,向企业贷款350万元。目前,企业正全力储备设备和材料,为春耕生产服务。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201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中心支行发布了《关于做好金融服务支持春耕和准备播音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对全市6个县(市)和4个区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资金需求情况。 并要求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对农资、化肥农药、农机销售等部门进行深入调查,了解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缺口情况。 银行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要求支农再贷款优先用于春耕和广播;积极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及时把握辖区内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引导相关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平顶山市中心支行在支农和转贷方面起着引导作用。根据“支持与控制”的原则,支农再贷款分配给资金不足或春耕生产缺口大的县市;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合理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金额和时机,加强对支农再贷款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全力支持春耕生产。依托辖区内的“金融超市”,银行根据农户贷款“短、小、频、急”的特点,设立春耕贷款柜台,引导金融机构简化审批手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张乐制图)

标题:金融创新助力春耕新常态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