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0字,读完约5分钟
如何利用好支农和再融资?如何调动农业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我们怎样才能降低农民贷款的成本?回答这些问题就像解一个“三元一次”的方程,引导信贷有效支持农业。对此,河南省南阳市中心支行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去年以来,南阳市中心支行投入21.9亿元支持农业再贷款,带动县级农业金融机构投入近140亿元农业信贷资金,其中累计向农民发放农业贷款近55亿元。从今年开始,我市支农再贷款的农民贷款利率比过去同期和同档次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充分利用生活支持农业和再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行长赵告诉记者,近年来,南阳市中心支行每年平均投入20多亿元用于支农再融资,再贴现约6亿元。这些政策性再融资和再贴现每年占南阳市各类新增贷款的10%,新增涉农贷款的20%左右,对带动农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支持农业的信贷资金增加了,价格能降下来,让农民真正受益吗?“我们必须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意图和企业金融机构的收入预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我们将打碎芝麻,丢掉西瓜。”南阳中智支行货币信贷部部长杨华锋告诉记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农业是投放支农贷款的根本目的,引导农民降低融资成本是政策工具的再生。
南阳中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开展降低支农再贷款农民贷款成本试点工作。杨华锋告诉记者,试点工作的初衷是探索农业再融资从数量支持工具向结构和价格引导工具的转变,拓展优化投放目标、引导贷款价格回落、提供有针对性和精准支持的政策功能。该方案建立了可量化的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旨在充分发挥纪律约束、政策激励和配额调整等监管职能。选择农户贷款的原因是贷款金额相对较小,风险相对可控。
调动农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初步计划出来了,银行能买吗?毕竟,这需要银行盈利。南阳二中负责信贷的副行长李起初并没有什么想法。“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必须运用市场化手段,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完善科学有效的窗口引导。”李告诉记者。
2014年10月,在南阳内乡县关江镇召开座谈会,重点讨论利用农业再融资引导农民贷款利率下降的问题。除了试点县的企业金融机构负责人之外,大农户、家庭农场和有巨大资金需求的农民也被邀请参加讨论。
"这是为了切断我们的利润蛋糕."在座谈会上,一些法人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很不情愿。“我们来计算一下账目。”李开始用数字来解释。以1000万元支农再贷款的农户贷款为例,如果机构按照试点方案实施利率浮动,损失的利息收入将在10万元至16万元之间,加上3.25%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不会产生其他成本。这与目前约5%的存款机构成本相比并不高。此外,如果政策落实到位,中国人民银行将增加对机构的贷款支持。
“虽然对农业有利,但如果再贷款支持农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你的贷款额也会增加,总收入也会得到保证,这也有助于扩大农村市场份额。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计算社会福利的大账户。”李对与会者发表了讲话,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在试点之初,降低所有农户贷款的浮动比例是不现实的。我们将选择那些诚实且对致富有明显影响的农民来实施贷款利率优惠。“出席会议的企业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愿意参与试点工作。
让贷款成本真正降下来
住在内乡县张镇的李春旺是第一个受益的农民。
李春旺擅长农业,已经转让了300多亩土地种植有机水果。今年春天,老李计划种植一种50英亩的日本品种的紫藓,这种苔藓口感光滑,对生长土壤和温度要求不高,但肥料和水必须跟上,而且基础设施投资很大。
资金短缺,老李担心筹集资金。此时,老李还被邀请参加“利用再贷款支持农业引导农民贷款利率下调”座谈会。“我没有提到我心里有多舒服。这对农民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老李决定向银行借钱,而不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过去,老李借钱的时候,也给亲戚朋友付了很多利息。也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使老李仍然担心。
老李成功向内乡联合借款30万元,比过去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低1.6个百分点,节省5000多元。这笔钱足够老李一年支付四个季节工人的工资。
贷款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也是受益者。目前,我行新增的2500万元支农再贷款已全部还清,浮动比例空房平均下调15%左右,累计盈利20多万元,但信用社利息收入总额大幅增加。中国人民银行也表示将增加对我们的支持。”
南阳分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要结合试点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动态完善试点工作方案,适时将受益范围从农民扩大到小微企业,让更多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享受政策红利。
标题:巧解信贷支农“三元一次”方程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