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0字,读完约3分钟
今年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挑战和变化?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该怎么办?
“在未来五年,中国将处于新常态之下。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将越来越依赖改革红利。如何通过宏观调控释放改革红利,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将是未来调控的重点。”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亮说。
据有关专家介绍,从现在到2017年,“三相叠加”是其核心特征,被称为“新常态的第一阶段”。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是现阶段最突出的影响因素。从2017年到2020年,经过三个阶段的叠加,我们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这可以称为新常态的第二阶段。
那么,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宏观调控将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常态?“保持固定的力量和稳定的政策”;“主动行动、预调整和微调”;“预调节和微调应与距离相结合”;“改革、创新和完善调控手段,使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调控手段”...在采访中,许多专家学者对未来五年的宏观调控进行了预测。
宗亮说,要实现“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首先要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培育新的发展动力。面对国际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有必要思考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针对“十三五”期间可能面临的最重要制约因素,我们要做好政策应对,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强反周期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促进资本和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宏观调控应首先继续坚持多目标货币政策。一方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范围内,保持一定的政策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主动,预先调整和微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根据经济变化,以温和,有序和有针对性的方式。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前瞻性政策。
其次,宏观调控要不断改革创新,改进方式,将改革融入宏观调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可利用的政策进一步减少,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满足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政策的作用,释放市场的活力。货币政策应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改革、创新和完善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三,宏观调控要更好地体现灵活性,实现远近结合。要着眼当前矛盾,实行定向调控;我们还应该着眼于建立一个有利于长期发展的金融体系,从基础开始。
“虽然“十三五”期间我们对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的具体表述仍不明确,但预计将建立和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加强市场预期导向,强化价格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加强对境内外风险的有效监管,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我相信这些将成为未来的金融改革。宗亮说。
标题: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应主动适应新常态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