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6字,读完约3分钟

据媒体报道,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个人信息披露的“重灾区”。目前,重庆、上海、山西、沈阳、贵州、河南等30多个省市的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大量高风险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会保障信息可能被泄露。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大量社会保障信息泄露问题揭开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冰山一角,反映出个人信息保护严重缺失的法律缺陷。不仅社会保障网络系统需要修补,相关监管部门也有责任。大量的社会安全信息泄露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加快。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信息包括居民身份证、社会保障和工资等敏感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所利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如复制身份证、窃取信用卡和窃取信用卡等。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含个人隐私信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和数据来源。一旦信息被篡改或被犯罪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目前,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社会保障体系暴露出的信息安全问题只是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部门和行业存在着“重施工轻运行维护”、“重管理轻安全”的局面。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目前,我国对泄露个人信息的处罚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尚未形成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只存在于民法、刑法等单行法中,量刑偏低。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信息泄露问题,除了从源头上加强安全保护,不断修补网络漏洞,防止信息泄露外,更关键的是完善公民个人信息立法。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颁布《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公民个人信息打开法律保护伞,用法律维护公民的知情权。鉴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内容零散、水平较低,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严格依法监控和保护个人信息,增加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提供法律支持。所有因业务特点而拥有客户个人信息的企业都应依法建立独立的信息保护制度和信息披露审核机制。如果国家公职人员涉嫌非法披露或出售个人信息,应加强刑事处罚,以保护国家机构的公信力。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除了制定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外,还需要修改和完善相关民事法律,以更有效地维护公民的个人民事权益。个人信息实际上属于民法意义上的个人财产,大量非法滥用公民个人信息主要侵犯公民的个人民事权益,因此有必要在侵权责任法等民法中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调整。通常,非法使用和销售个人信息主要侵犯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对于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一般侵权行为,主要由民法而非刑法来规范。民法应重视增加非法滥用个人信息的侵权成本,以有效遏制、预防和减少信息滥用的发生。建议修改相关民法,赋予个人信息财产权。未经授权将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目的是一种财产侵权行为,因此应当承担财产责任。在民事立法中,有必要确认公民对其个人信息商业价值的财产权和利益的控制权,将出于商业目的的个人信息非法交易视为财产侵权,并明确侵权人向受害人提供财产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大量社会保障信息的泄露反映了信息安全的不足,也再次暴露了公众舆论领域对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社会保障信息安全?仍然有必要依靠权威的法律,立法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还为时不晚。

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作者是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总编辑)

标题:海量社保信息泄露倒逼立法提速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