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5字,读完约4分钟
在“2014年全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优秀单位”的荣誉被授予之前,辽宁、吉林两地就被曝出了“以旧换新”的“粮鼠”消息。
消息一出,国家粮食局立即组织调查,并于4月19日宣布,除了认真监督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对辽宁、吉林相关企业的彻底调查外,还将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储存的政策性粮食库存作为今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的重点。
北京东方依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马文锋向《商业日报》表示,这一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即当前的粮食仓储体系必须改变。“当务之急是改变现行的粮食仓储体制,实行目标价格改革”。
央视曝光了“食鼠”伎俩
央视记者在吉林和辽宁卧底三个多月,在中国粮库的几个粮库发现了“以旧充新”的“粮鼠”伎俩。
据央视《焦点访谈》4月17日报道,根据粮商的真实姓名,记者前往辽宁、吉林等地进行调查,发现当地一些粮库与粮商相互勾结,以旧换新,赚取差价,每吨达到700元。如果你买20,000吨,差价可能会达到数千万。工作了10年的粮商甚至透露:“老粮变新粮,这在业内已不是什么秘密。”
此时,离辽宁、吉林两省获得国家粮食局颁发的“2014年全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优秀单位”称号只有一个月了。
事件曝光后,国家粮食局迅速组织调查,要求正在进行年度粮食清查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部门高度重视,严肃查处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各种转粮问题。
4月18日,国家粮食局核查工作组赶赴两省进行监督。
昨天(4月19日),国家粮食局发布另一项通知,称除了认真监督近期媒体曝光的对辽宁、吉林相关企业的深入调查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收储的政策性粮食库存将是今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的重点。
除了粮食监管系统,粮食仓储,另一个案件的中心作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储备粮有346个直属粮库和更多的代理粮库,承担着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其系统中存在大量挪用国家资金、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件:2013年,被检察院检查。在中国储备粮河南分公司,挖出110棵“树树”,将进口转基因油菜纳入中国储备粮临时储存库存;中央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还指出,中国储备粮存在“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
“事实上,如果进行彻底的检查,估计有一半的粮库将被发现有各种问题,或灰色地带的球。”一位业内人士向《国家商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政策强于市场,缺乏市场竞争,花光了国家所有的钱;另一方面,权力在手,那些不敢犯罪的人总是敢抓边缘。我甚至见过有人把不能赚钱的粮库主管称为“白痴”。
中央政府调查粮食流通
马文锋坦言,这件事的背后,反映出改革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的紧迫性。
“我写了很多内参,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把粮食目标价格改革纳入考虑,改革粮食收储和收购的现状”,马文锋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我们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都低于国际水平。”当时实行粮食收储收购政策是恰当的,这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而且对稳定粮食价格、稳定社会经济运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生产的成本和价格逐年上升。目前的粮食储存和储藏系统已经落后和过时。
在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体系主要是以政府储备为基础,而中国储备粮是主要的经营者。然而,在这种储备制度下,庞大的储备规模意味着难以管理,特别是在粮食价格和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即使是严格的控制措施也难以拦截向灰色利润伸出的手。
中央政府已经调查了粮食流通的现状。
3月30日,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席陈建国带领一个小组到国家粮食局调查粮食流通和粮食立法。陈建国在调查中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挥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粮食流通方式,提高粮食储存和供应的安全保障能力,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迫切需要通过立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马文锋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粮食生产成本和储存价格过高,将推高当前社会经济运行的刚性成本,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粮食储存体制,缩小粮食储存规模,放开部分非标准粮库,引入市场机制,用目标价格机制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标题:辽宁吉林被曝陈粮顶新粮 粮食局将严查东北三省粮库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