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1字,读完约4分钟
张志伟
[废除这一制度对中国不是一件好事,国内乳制品企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讨价还价的空空间]
4月1日,欧盟实施了31年的“牛奶生产配额制”,最终宣告结束。
1984年,欧盟牛奶脱颖而出,产量超过市场需求。欧盟决定设定生产上限,以寻求供需平衡。在过去的30多年里,有人支持这一制度,有人批评这一制度。
丹尼尔,欧盟委员会农业政策发言人?罗萨里奥说,牛奶配额原本计划只实施五年,但其有效期被多次推迟。直到2003年,牛奶配额政策的“软着陆”期才最终确定为2015年3月底。
那么,为什么这个系统被终止?
欧盟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为了更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地奶农应该受益于全球消费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
对此,《中国商报》记者采访了欧洲奶粉品牌在中国的一位代理商,他对欧洲乳品业研究多年。“近年来,欧盟的牛奶产量和出口量相对稳定,但包括中国在内的需求增长迅速。”显然,市场是政策调整的起点。
2013年,国内进口工业原料奶粉(以下简称“大包装粉”)85.4万吨,同比增长49.08%;2014年,进口量达到105万吨,同比增长22.95%。
在这个市场的诱惑下,欧盟成员国深受配额制度的约束。数据显示,31年来,欧盟一直坚持严格的牛奶生产配额制度,超过生产配额的国家必须向欧盟缴纳高额罚款。仅在2014年,包括德国、荷兰、波兰、丹麦、奥地利、爱尔兰、塞浦路斯和卢森堡在内的八个欧盟成员国就被迫支付4.09亿欧元的巨额罚款,因为它们的牛奶产量超过了2013/2014年的配额。
随着这一体系的结束,欧盟生产能力的压力将得到释放。那么,这是不是像洪水一样涌入中国?国内乳制品行业会面临“狼来了”的威胁吗?
本报记者采访的许多乳品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会有一些影响,但短期内很难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80%的进口大包装粉末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只有约12%来自欧盟。根据2014年105万吨的计算,只有12万~ 13万吨。
上述欧洲奶粉品牌的中国代理商表示,在欧洲,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原因,当地奶农在扩大生产时非常谨慎,即使他们看到市场需求增长的机会,也不会因为暂时的强劲需求而冒险增加奶牛数量。
事实上,大袋奶粉要想进入中国是进不去的,还要看国内乳品企业需求的变化。
目前,乳品企业面临着库存消化的问题,因为过去大包装的奶粉都是高价进口的。由于原料奶价格较低,每消化一公斤就意味着损失。消化的进程也取决于市场终端。根据目前的行业形势,乳制品专家王定绵认为,“预计消化时间至少要等到8月至9月的下半年。”
此外,国内市场也充斥着进口液态奶。据资深乳制品分析师宋亮称,2014年中国进口的超高温灭菌牛奶数量为29.5万吨,同比增长70%。其中,超过60%来自欧盟,其余大部分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欧盟,德国和法国主要进口牛奶。
那么,在“配额制度”被废除后,液态奶会激增吗?业内有些人很悲观。“价格已经从2009年的30元/升下降到今天的9元/升。在消费者的消费意识逐渐提高后,进口液态奶在“新鲜度”这一核心指标上没有竞争力,一些国内代理商也在亏损。"
在婴儿配方奶粉的最终产品中,欧盟占了很大的比重。2014年,中国进口了12万吨婴儿配方奶粉,其中约7万吨来自欧盟。然而,随着国内婴儿配方奶粉市场价格战的持续,特别是在新希望推出99元和新西兰进口的婴儿配方奶粉后,来自欧盟的高价奶粉是否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空还有待观察。
中国乳品俱乐部创始人雷勇军认为,“2013年国内乳品企业经历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后,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结构已经调整到位;与此同时,许多国内企业也开始布局工厂和奶源。”
在雷勇军看来,取消欧盟牛奶配额制度肯定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但目前不会被打败;废除这一制度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国内乳品企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议价空间。如果进口量大幅增加,将迫使国内乳制品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规范市场。
标题:欧盟牛奶配额终结 中国乳业大可不必惊慌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