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9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热门股票市场不断显示其“吸金能力”。
自去年7月以来,股指的持续快速上涨和“创新”的超高无风险回报迅速聚集了股市的人气。不仅银行存款“跑进了市场”,而且“财富基金”也受到了伤害,资金显然“转移”到了股市。一度,四大银行严峻的存款形势“雪上加霜”,在“内忧外患”下,可谓“压力最大”。
银行存款“流入市场”
自去年7月以来,随着股市持续走强,资金开始涌入股市,银行存款损失压力巨大。2014年11月22日,央行突然降息,直接导致股指持续快速上涨,银行存款损失突然增加。鉴于资金非理性流入股市,中国证监会甚至发出声音,提醒投资者不要出售房屋和股票。
半年之内,上证综指上涨近1500点,刺激了投资者对股市的兴趣,而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也不断证实,基于股改将释放红利的预期,股市将出现牛市。股指的“持续快速上涨”给投资者带来了自己的牛市判断,成为银行存款“入市”的主要动机。
不仅如此,股指的乐观趋势将导致银行存款不断进入市场。业内专家表示,尽管上证综指近日大幅回调,海通证券等券商表示“牛市仅处于第一阶段”,专业研究机构对市场前景的乐观判断和国家重大战略改革措施的频繁出台,仍将增强股市吸纳黄金的能力。
与此同时,新股发行后十几个交易日的超高无风险收益率已成为吸引银行存款进入股市的重要驱动力。以国信证券为例。从上市到1月13日,已经连续10个涨停板,涨幅为239.79%。据统计,本周将有22只新股被购买,这将创造a股历史上最密集的发行浪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指出,预计这批新股的冻结资金总额约为2.16万亿元,1月16日将出现冻结资金高峰,达到1.8万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将来自银行存款。
根据央行的金融统计,10月份家庭存款减少了5395亿元,11月份增加了649亿元。尽管12月份的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业内专家预测,去年第四季度家庭存款总额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宝”产品一起受伤
股市的火爆不仅直接分流了银行存款,也伤害了近两年来分流银行存款的主力军“宝”钱基金。资金流向股市的趋势显而易见。
最近,主要基金公司披露了其货币基金在2014年第四季度的净值。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宝”理财产品规模为15081.47亿元,比2014年第三季度减少557.46亿元。这是余额宝问世以来,"宝"基金产品首次出现整体规模负增长。
从具体规模变化来看,剔除重复因素,2014年第四季度基金和银行“宝”基金增速开始放缓,增幅最大不超过10%;然而,第三方支付系统和基金代销系统的“宝贝”基金规模正在迅速下降。其中,第三方支付部门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规模负增长。2014年下半年,规模下降约840亿元,而寄售部门单季降幅高达56.62%。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通过便利中期贷款和降息等政策,为市场提供了相对充裕的流动性。“宝”基金的收益率已经面临下行压力,股市的牛市特征在11月下旬被许多券商证实。基金在“赚钱效应”下转向股市,导致“宝”基金增速放缓,较第一季度增长143.4%,第二季度降至11.82%,第四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在热门股市的冲击下,资金外流的压力也不容乐观。
四大银行压力最大
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冲击、“降息通道”的重新开通、存款保险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以及股市的热分流效应日益突出。银行存款不断被挪用,商业银行债务业务压力进一步加大。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2014年),72.7%的银行家认为,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仍然是增加存款,银行债务业务压力的上升将成为未来的常态。
在银行业整体存款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四大银行的情况似乎比其他银行更加困难。最近,麦肯锡进行的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随着多元化金融产品向三、四线城市的渗透和网上银行的兴起,四大银行在快速增长的零售银行业务中正在失去市场份额,存款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亏损局面。
麦肯锡的调查显示,尤其明显的是,北方、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富裕阶层和储户已经“疏散”了四大银行。尽管73%的受访者认为四大银行是存款银行的首选,但这一比例远低于2011年的78%。同时,将中小股份制银行视为主要存款银行的受访者比例从2011年的10%上升至16%。
值得注意的是,麦肯锡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考虑在纯互联网银行(包括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开户,而近70%的受访者甚至认为纯互联网银行是他们的主要银行。因此,随着卫忠银行等私人银行业务的加速发展,四大银行的存款防御战将越来越困难。
标题:股市强力“吸金” 存款流失成四大行最大压力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