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15字,读完约13分钟
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齐勇在水堆子卫生服务站病房巡视。新京报记者王远征照片
1月8日下午,70岁的“老病人”祁建国在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午休,再次张开嘴,向病人和记者讲述了他“转身”求医的经过。
“2006年,我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从那以后,每年秋天和冬天,我都得了一种病。近年来我住在几家医院。由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种慢性病,专科病房无法住人,成为急诊科的“老病人”
去年11月,齐建国因血管阻塞和心绞痛被子女送往朝阳医院急诊科。
“我在抢救室住了11天,然后转到心脏病病房。经过10天的治疗,我的病情稳定了。医生建议我转到我家附近的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齐建国回忆说,开始的时候,他和他的孩子还担心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后来,隔壁病床的病人告诉我,年初我就住在这里,条件很好。朝阳的医生也定期进行查房和网上会诊。”。
从试一试的心态到现在,齐建国已经开始依赖这家社区医院一个多月的康复管理和医疗保健。血压近年来首次下降,并保持在正常水平近一个月。“条件比我想象的要好,病房是带独立卫生间的双人间,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比大医院更细致。”
大型医院的专家访问社区医院;居民患有急性疾病,可以通过社区医生在大医院成功找到症状专家;经过急性期后,我可以安全地转移到我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继续我的康复。
这套“有序”的医疗和转诊模式得益于“医疗协会”的建立。
“医学协会”并不新鲜。200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西城区卫生局合作,与会展路等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疗“社区”,并尝试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扩展到周边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让更多的患者在自己的家门口接受人民医院的规范诊疗服务。与此同时,它还引导原本涌入人民医院的病人有序分流,解放了人民医院。
北京朝阳医院医学联盟成立于2012年11月7日,是北京首家惠及齐建国的区域性医学协会。此后不久,为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各级公众有序就诊,“医学会”被视为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
2013年11月,原北京市卫生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制度试点建设指导意见》,计划每30万至50万人实施一次。在该区,计划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和跨资产的“扶小、扶弱、方便居民就近就医”联盟。各级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分工合理。
■“门诊外”
社区医院也可以找到症状专家
“方便患者就近有序就医”是医学会的核心目标。“加强基层”需要时间。吸引病人“放弃”大医院,跑到他们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的第一步,是让来自前三家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进行访问、查房甚至工作。
自2013年9月起,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内科副主任医师齐勇开始担任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
这是“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在朝阳区卫生局支持下的新尝试。朝阳医院向医学会下属的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了业务骨干。除了定期的“门诊”就诊外,它还把基层医院作为管理和人员培训的“家庭成员”,依靠统一的标准服务来“留”住能够解决社区问题的病人。
“当我第一次去六里屯诊所的时候,我有时会在半天的时间里对20个数字感到不满意,这在朝阳医院是不可想象的。”齐勇回忆说,起初,患者没有在社区首诊的习惯,也不知道社区医院的变化。直到两三个月后,朝阳医院专家在社区“外出”会诊的消息才在社区传开,许多患者的就医路径也随之改变。
“我家前面的社区医院也可以找到有症状的大专家,省得我的孩子轮流请假陪我去朝阳医院的呼吸科,我们肯定会去的。”王阿姨住在六里屯社区,是永勇从朝阳医院带回来的“老病人”。
现在,云勇每周要花两天半的时间去参观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外,他还要花至少一天的时间来医院参观,组织培训,处理与朝阳医院的各种合作事宜。例如,他应确保朝阳医院的神经内科、中医科、心内科等科室有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并定期走访六里屯社区。
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艳红说,该中心有140张床位,覆盖11万人(包括4万流动人口)。进入医学会服务模式后,日均门诊量从600-800逐渐增加到1000-1200。
在负责人隗勇的建议和协助下,刘立顿配备了血气分析仪、肺功能仪、无创呼吸机等设备,并培训了相应的专业操作队伍。目前,它已经能够治疗和持续护理和管理患有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冠心病的患者。
■推荐
为了说服病人转而“磨他的嘴和皮肤”,
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医师。2012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成立后,她开始在八里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八里庄)查房。由于她长期负责骨折患者的愈合,在朝阳医院接受手术后,她建议患者到基层医院做伤口观察和功能锻炼指导。“坦率地说,如果患者想在朝阳医院完成功能锻炼和恢复的过程,他们会占用很长时间的床位,但骨折手术后,在朝阳医院完成这些任务是不现实的。”
不是每个被转到基层医院的病人都能像齐建国一样听到一些“积极的能量”。周承认,她在工作之初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些病人坚持不去社区医院,因为他们被转到医院,有些病人离家很远。事实上,有些病人很难要求社会康复队在家进行康复锻炼。一些病人也希望留在医院,直到拆线,甚至更久。病人或家庭成员确实担心转到社区医院,他们不确定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院条件。“一些家庭成员可能会要求在决定是否转院之前去看看。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提出建议,大多数病人都会同意,但最终的决定仍取决于病人及其家人,医院不能强迫他们。我们需要让家人明白,转到社区医院不是治疗的终点,而是一种延续。”将病人转移到社区医院并不意味着彻底告别被转移的医院。“例如,骨折患者通常在手术后14天拆线,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应继续观察伤口、骨折复位和固定情况,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我们的医生会跟进。如遇紧急情况,医生应随时前往,社区医院的病人应转送至情况危急的朝阳医院。”
齐勇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将病人向上转移很容易,但要让病人愿意向下转移却很难。”齐勇告诉记者,他接触的大多数患者起初都很犹豫,他认为关键是普通患者在得知社区医院有三级医院的医生后,可以打消很多疑虑。刘阳是朝阳医院骨科的医生。他平均每周至少去一次巴里庄。对他来说,经常去社区医院是不正常的。“如果我转移的病人有特殊情况,他们必须随时离开。最迟在晚上10点钟,我接到了社区医院的电话,因为病人合并导致呼吸困难。”
数据
截至2014年12月底,北京市各区县共建立了30个区域性医疗协会,包括30家核心医院和296家合作医疗机构。其中,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实现了医疗协会对所有居民的覆盖。
朝阳医院的呼吸科专家每周要去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天半,神经病学、中医和心脏病学的专家也会定期出诊。新京报记者王远征照片
医学协会时间表
2007年9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合作,与邻近的一、二级医院形成医疗服务“社区”,探索出一种将大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诊疗服务标准融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模式,这也成为国内“医疗协会”未来发展的雏形和模板。
2012年11月7日
北京朝阳医院与一家三级医院、两家二级医院和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这是北京探索区域性医疗协会的第一步。
2013年3月5日
前卫生部部长诸宸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中国医疗改革的下一步是建立一个医疗协会,使基层医院真正强大起来,形成一个与大医院联系、沟通和融合的框架。
2013年11月
原北京市卫生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试点建设指导意见》。
2014年底
北京有30个医疗协会。其中,最大的两个区——朝阳区和海淀区,在医疗协会网络下实现了居民全覆盖。
■对接
从产科到儿科的无缝连接
在产科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孩子送到儿科;我们如何让婴儿出生后的治疗过程“无缝连接”?朝阳区儿童(首都儿科研究所)医疗综合体具有鲜明的特色。成立后,在北京妇产医院的基础上,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了新生儿(胎儿)出生缺陷医疗中心。针对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确诊的重度先天性畸形新生儿(胎儿),联合制定转诊流程,完善转运绿色通道,使治疗快速、及时、合理。逐渐发展成首都儿科研究所派治疗小组到北京妇产医院进行产房手术,进而进行胎儿手术的局面。
“现在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非常好。如果妇产医院诊断胎儿有缺陷,它将通过与我们的门诊诊所合作进行咨询,然后决定是否转移。”玛丽·双回忆说,5月19日,在朝阳区儿童医疗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后,交通绿色通道首次启动,第一个患有严重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的治疗工作顺利完成。
有缺陷的胎儿对任何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父母会害怕的。这种病怎么了?婴儿出生后将如何治疗?会给宝宝留下后遗症吗?这会影响宝宝未来的生活质量吗?甚至,你想要这个孩子吗?
产科医生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父母需要咨询儿科。
"医学会可以为父母提供一个获得良好照顾的顺畅渠道."根据玛丽·弗罗斯特(Mary Frost)的说法,如果父母盲目地去看医生,从东到西问问题,医生的回答有时可能不那么一致,这将加剧他们的恐惧。在儿童研究所,父母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孩子将面临的情况,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大多数父母都愿意尽最大努力留住他们的孩子。
在与父母沟通好之后,儿科会与产科沟通:孕妇什么时候分娩比较合适,这样对孕妇来说比较安全,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来治疗婴儿疾病,从而初步决定什么时候分娩。
婴儿一出生,就会被转到儿童研究所,并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然后,根据婴儿的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将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以及什么时候是最合适的手术时间。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希望能够治疗一些真正危急、复杂和困难的病人,使他们的知识、才能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前三名医院的资源也应该用于这类病人,以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社区访问医生打算为病人提供预约服务
纳入“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逐步增加。该中心副主席王艳红介绍说,该中心有140张床位,覆盖11万常住居民。大约在2012年,医院门诊病人的数量从600到800不等。近两年来,医院门诊人数逐渐增加,平均每日门诊人数超过1000人。2014年,每日门诊人数达到1,500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区六合癫痫中心副主任张瑞华告诉记者,癫痫中心成立于2013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运作,该中心已经能够进行困难的癫痫评估和进行一些复杂的手术,特别是在宣武医院医生的帮助下完成了病灶的准确定位后,现在可以进行一些国内领先的手术。两家医院合作进行了一些特殊手术。张瑞华介绍说,在医学会成立之前,六合医院癫痫中心的门诊量约为每月60-70人,现在平均每月门诊量在300-400人之间。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出现了同样的“拥挤”新局面。
但是,医学会“强化基层”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将基层医院变成大医院的“分支”,而是让患者就近有序就医。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部主任明路说,这些新问题已经在地区医疗协会中引起了注意。今年,基层医院的服务模式,无论是社区医生还是这里的大医院,都将逐步转变为“预约”服务;如果病人有困难、紧急和严重,那么社区医生负责转诊到大医院。
“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推动的预约将从大型医院过渡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在社区之外,当地居民去大医院,大多数人应该享受转诊服务,而不是直接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号。”明路坦言,要实现这一转变,还需要时间、一号源头的全面引导、医疗保险政策的配合以及公众医疗观念的转变。
■医疗协会服务信息
朝阳医院医学会
2012年11月7日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除北京朝阳医院外,还有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朝阳区第二医院、朝阳区中医院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积水潭骨科医学会
骨科医学会成立于2014年4月27日,也是北京成立的第一个以学科为载体的“医学会”。在这种医协模式下,第一次就诊的患者由医协成员医院专门指派,与北京积水潭医院社区医务部预约,第二次就诊的患者由骨科医生通过医生工作站预约。积水潭医院每天提供7个骨科专家号和7个普通号,并动态调整预约号的数量。目前,骨科已初步实现与部分医院(如水利医院、朝阳急救中心、延庆县医院、武警二院)双向转诊。截至2014年底,医院已将326人转介到三个成员单位进行咨询,三个成员单位已将92人转介到医院。
北京世纪坦医院
医疗综合体
它于2013年初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医疗协会共有11家医疗机构,包括一家三级医院、两家二级医院和八家社区医疗机构,主要覆盖周边居民区。
友谊医院医学协会
合作医院于2013年12月成立并投入运营,包括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航空空总医院和社区医院。
中日医院
根据社区的需要,深北等30个部门每周向300名专家开放。
(记者张秀兰林文龙魏严明通讯员阎晓芳)
标题:基层医院挂专家号容易 “下转”仍费劲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