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2字,读完约5分钟
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投资创业,规范市场秩序。
去年以来,随着政府权力下放和多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变化,市场活力得到释放。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转型期,一些习惯于长期高经济增长的市场参与者将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2月5日实施的“总量削减+定向削减”相结合,再次印证了稳健增长与结构调整相平衡的监管思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转型时,一方面要避免强刺激造成的经济结构失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把握微调的时机和位置。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缓冲期和一个缓冲区间。只有当经济增长率不脱离合理区间,经济硬着陆不发生时,结构调整才有条件和空间。这就要求宏观调控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灵活的“脉冲式”微调,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中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改革红利和市场活力也能逐步发挥出来。
相机选择的仔细平衡
许多专家指出,本轮经济低迷不是周期性变化,而是结构性变化,出口导向、低成本制造、投资驱动和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持。这些因素的变化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长期的趋势。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等结构性矛盾凸显,迫使政府主动进行宏观调控,推动新旧驱动力转换。否则,经济可能硬着陆,这将影响就业水平和债务可持续性,包括不良贷款上升、影子银行风险爆发、地方债务违约等。
事实上,我们的地方债务大部分是或有债务,地方融资平台的许多项目已经成为投资,而不像希腊等西方国家那样是金融债务。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并不严重,但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严重是由于期限结构不匹配造成的,这主要发生在基层(县级)。如果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模式继续下去,可能会导致债务违约集中在某些地方。
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必须依靠改革,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打造地方融资平台企业,脱离金融,成为项目融资和ppp。
然而,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在短期内不会有效。正因为“4万亿元刺激计划”等老的增长动力已经释放,新的增长点正在培育,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有必要改革和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仔细权衡宏观调控。
保持稳定增长,调整结构平衡
客观地说,当前经济运行已经到了增强前瞻性判断、适时预调微调的关键阶段。首先,结构调整效应继续显现,“第三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增强,信息消费等高端消费热点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经济仍呈下降趋势。2015年1月,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8%,比上个月下降0.3个百分点。自2014年8月以来,该指数一直在持续下降,今年1月跌破了涨跌线。cpi同比增速从去年9月份降至2%以下,ppi同比降幅从去年7月份开始继续扩大。
本轮经济放缓不仅是由积极的监管造成的,还受到长期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调控的角度看,春节前市场流动性存在较大缺口,资本账户赤字导致外汇减少。今年以来,许多西方国家纷纷采取降息和货币宽松政策,中国的外资可能会加速外流。短期内收紧流动性突显出加强预调整和微调的必要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主任徐洪才认为,央行的RRR降息举措抓住了市场机遇,符合市场和经济规律,从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的思路。由于目前货币市场整体利率在上升,受季节影响,回购利率在春季之前就已经上升,这直接表明市场资金短缺,有必要放债。去年第四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赤字扩大到5595亿元,资本外流形势严峻,中国有必要释放流动性。
争取稳定孕育改革条件
根据徐洪才的分析,RRR全面降息并不意味着强有力的刺激,而是防止经济过度下滑、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的微调措施,属于相机抉择中的时序控制选择。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的改革目标,政策部门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就货币而言,缓解流动性紧张并保持合理的充裕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尽管中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了温和的下滑,但与过去相比,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的调控模式仍然是定向调控、适度从紧,目的是创造一个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留有余地。
此外,在宏观政策方面,货币政策需要与财政和产业政策相协调,以达到通过定向调控促进结构调整的效果。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但应该在硬着陆发生之前阻止它。当前,要抓住机遇,在经济增长速度仍在合理区间、区间控制仍比较灵活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标题: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把握调控落点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