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2字,读完约4分钟

日前,随着31个省的gdp“报告”相继发布,各省明显“刹车减速”的预期gdp数据成为热议的焦点。专家表示,"踩刹车"和"做减法"的地方国内生产总值是理性的措施,积极调整面对新的经济常态。gdp目标的降低不仅仅是减法,同时也是加法。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质量要求的放松。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普遍降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

"另一只靴子终于掉了下来。"在许多省份没有实现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情况下,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目标预期的下调并没有令外界感到意外。相反,它对在“新常态”经济下是否摆脱“只考虑国内生产总值的理论”的负担抱有积极的期望。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据统计,除西藏与去年基本持平外,今年大多数省份都降低了经济增长目标,代之以“稳定经济增长”的表述。目前,除贵州、西藏、陕西、重庆和福建外,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目标仍为两位数,其他省份的目标均为一位数,大多数省份的目标在7.5%至9%之间。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在两会上的讲话中,各省领导不仅承认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且表示有信心和希望看到更合理的gdp目标数据,能够兼顾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上海干脆取消了这个数字,降低了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相反,它提出了科技创新、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数字化目标。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进入经济运行的“长跑”轨道

曾经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焦点现在已经转向“创新驱动”和“改善民生”等提法,这些提法出现在几乎所有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减速换挡”已成为共识。专家表示,在习惯了gdp年增长率的"冲刺"后,他们进入了经济运行的"长跑"轨道,而迷信的"唯速度论"只是到了理性面对的时刻。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发展的质量计划。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降低经济增长率是地方政府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做法。一方面,这种放缓适合中国过去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淘汰一些产能过剩或高能耗、低产出的行业,引导大家多加关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把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主任徐洪才告诉记者。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新常态经济本身的结构调整将逐步以第三产业为经济重心。与消耗更多资源的第二产业相比,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速度的缓慢下降,但它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因为这种调整将不可避免地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和资本等因素带来技术和效率的提高,并且还将伴随着劳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就业人口的增加。从经济发展、资源保护、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增长的角度来看,这种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是转型和调整的一个关键机遇时期。”徐洪才说。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转型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高速”gdp数据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都在探索转型经济的新增长动力。财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关键词已经在各地的发展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NPC金融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顾胜洲表示,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必须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向深化改革转变,形成“制度红利”,促进内生经济增长。“创新是一种典型的长期行为。”顾胜展表示,在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创业创新文化(报价和咨询)如同创新“软件”比设备厂“硬件”更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应该转化为“企业行为”。

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不把gdp作为关键环节并不意味着不想要gdp。在做减法的同时,也要增加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把环境保护、人口素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研发投入作为更全面的指标,从这些方面寻找经济增长。点,确保资金向民生倾斜,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创新运行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徐洪才认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仍能保持其势头。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和推进ppp模式,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点战略机遇,引导资金。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探索消费市场新热点,稳定住房市场改善需求;此外,我们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确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刺激资本和商品出口,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标题:各地“刹车”GDP走出短跑思维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