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3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网2月3日电(记者石民唐一良)据《中国之声新闻报》报道,从福建龙岩驱车前往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时,路两旁山峦叠翠,竹林葱茏,山脚下溪水潺潺,清澈见底。然而,当地居民表示:10多年前,这里的景象与现在大不相同――请看“中国行奇遇”:从石立善谷的100家工厂华丽转身到美丽的龙岩。15-2-3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 >
在古田的路边,记者看到一家标有“红军餐”的餐馆。在一次采访中,该餐厅的老板邹方得回忆起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景。
记者:那一年的污染程度如何?
邹:天空是灰色的。
自从1984年第一个水泥厂建成以来,山脚下的水泥厂就一直挨着建。不仅上杭是这样,龙岩市下辖的六个县区也是这样。水泥厂曾经支撑了龙岩经济的一半。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它给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掠夺和破坏。文远村村民赖曾经开了一家年产4.4万吨的水泥厂。
记者:当时有多少家水泥厂?
赖项容:古田镇有23个。一整天都很黑。
当地政府在认识到“灰色”产业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后,于20世纪90年代末及时调整思路,下决心关停水泥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山林资源发展旅游和生态产业,形成了“红色带动绿色、一红一绿互补”的产业格局。
经历了停工的痛苦之后,龙岩的山是绿的,水是绿的,农民工回来了。邹就是其中之一。回国前,他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商人:
邹:我以前在厦门办服装厂,1999年回来搞餐饮。对我来说,回到古田更好,因为旅游业发展了。
邹方得说,龙岩红色旅游发展很好,名气越来越大,每年至少能给他带来20万元的利润。
说起红色旅游和青山绿水带来的经济效益,曾经开了一家水泥厂的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他告诉记者,除了开酒店,他还承包了酒店后面的山林种植竹子,收入可观:
赖项容:总共有1080亩,竹子580亩,还有400多亩是用来植树造林的。进入工厂的平均成本大约是每吨650元,每根竹子大约10元。
曾经在水泥厂工作的人们告别了烟雾弥漫的工厂,在美丽的风景点开始了各种生意。随着家里收入的增加,村子里的环境变得更好,人们的健康更健康,寿命更长,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八九十岁的老人活得更长。
离开古田镇,路两边的路灯就像红色的火把,这意味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龙岩依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将灰色产业转变为绿色产业,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红色圣地,美丽龙岩”的华丽转身。
(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开通了一条新闻热线4008000088,你可以通过拨打这条热线立即反馈手中的新闻线索。我们将立即派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露真相。(
标题:[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从十里山沟百家厂到美丽龙岩的华丽转身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