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90字,读完约9分钟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涉及五大方面,即:一是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注重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惠农政策;第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四,着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五是着力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在前三个方面,“我们的任务是加强农业,让农民富裕起来,让农村美丽起来”。
另外两大主题涉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强农村法治。“后一部分是如何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
这五个方面分为32个小点,其中第一个仍然是粮食安全。我们如何确保中国人有足够的食物?一号文件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投融资等。
针对公众最关心的“如何放心食用”问题,1号文件要求建立可追溯、互联互通、共享的农产品(市场、咨询)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体系,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
针对农民最关心的“如何保持收入增长”问题,一号文件从优先保障农业和农村投资、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新农业管理体制的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在一号文件中有所涉及
据中央电视台和Yangguang.com报道,
■解释
转变生产方式,确保粮食安全
【挑战】日益稀缺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缺乏竞争力的价格为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发展模式亮起了“红灯”,许多农民认为“土地种植越多,施肥越困难,成本越高”。
文件指出,要尽快从以追求产出、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式管理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式发展转变,提高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走高产、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文件提出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行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党国盈表示:“粮食安全问题不是粮食短缺,而是成本高、粮价高、农业竞争力弱和进口压力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理治认为,今天发布的第一号文件高度关注“转移模式”,这传达了中国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的信号。“文件提出要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显然不同于以前强调增产的说法。中国强大,农业必须强大,而农业的实力体现在竞争力上,这意味着农业将在“转移模式”上有更多的突破。”朱理治说。
新华社北京新闻记者金伟
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好家园
[挑战]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占农民收入绝大部分的劳动收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从家庭经营收入来看,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低“双满足”,使空同乡的农业收入增幅进一步收窄。
文件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文件强调,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收,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增收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解决今年无电人群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专家点评]党的国盈:文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增加农民收入的解决方案,采取了内外并举的措施。文件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农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理念,有助于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文件提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与此前的1号文件相比,今年的文件不仅强调了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强调了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水平,提出要创新农村圣人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物”到“人”,新农村建设正走向“看青山绿水,留乡愁”的新阶段,内涵更加丰富。
新华社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农村人地水矛盾加剧。同时,农村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明。如何“唤醒”农村的大量“沉睡资产”,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大挑战。
加快新型农业管理体制建设,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民集体资产入股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专家点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所所长叶兴庆: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仍然在于旧体制的束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问题。“这些文件部署的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长期被压制的土地、资本、农村产权等生产要素,实现它们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本’活起来。”
新华社
首次聚焦农村法治
【挑战】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法律不下乡”已经成为农村法治的两难境地。
文件指出,要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同时推进城乡法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所有重大农村改革都要以法律为基础。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没有农村地区的法治,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的法治。该文件首次将重点放在法治上,这表明“依法治农”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提出,重大农村改革应以法律为基础。农村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利益的调整,更需要用法律来为改革保驾护航。”
新华社
■深度
为什么你经常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很多,有17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是“三农”。
这17份文件并不是一直连续的,中间有中断。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政府连续五年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五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安排。18年后,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把重点放在“三农”问题上。
为什么一号文件中与农业相关的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被打断了?当时,全国上下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自上而下的认识: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今后,所有重要的问题都将在城市,工作重点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那么,时隔18年,为什么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了“三农”问题?这背后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上世纪末,中国农业生产环境出现复杂局面,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几年徘徊在4%以下。另外,经过十多年的城市改革“加速运行”,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华社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此前,《一号文件》关注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改革问题,也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和农村科技等专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鹰表示,今年的“一号文件”涵盖了农村问题的方方面面,内容全面,是强调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现代化的亮点之一。他说:“现在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有许多新的趋势,需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规范。”同时,农业和农村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一些指导和规范
新京报记者金伟
阅读2015年第1号文件
五大板块
1
以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强化惠农政策。
3
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新农村建设。
5
着力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4
着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5“显著”
●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重大考验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在“双挤压”下,如何创新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
●巨大挑战中国农业资源短缺,过度开发,污染严重。如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问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互动增强。在城市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主要任务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次三次
●首次提出以追求产出为重点,向数量、质量和效率并重转变。
●第一次提到促进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整合和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例如,在过去,农民饲养牛和羊,并在它们成熟后直接出售以获取收入。今后,如果条件允许,将鼓励农民统一屠宰、加工和销售,使农民收入更可观。
●首次介绍了农村法制建设的相关内容,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
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京报/张伟报道
标题:一号文件关注“吃得放心” 要求建立全程可追溯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