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2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运行已进入“新常态”,实现7%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并不容易。《中国证券报》认为,“稳定增长”需要政策护航,但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有必要通过分权和分权来释放制度红利,从而激发经济活力。

简政放权 激发经济活力

2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不容忽视,预计未来将陆续出台一系列稳健增长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可能会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监管,通过psl、slf、slo等工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并在必要时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月份财政存款大幅下降来看,该月财政部门已经发挥了作用,今后有必要增加投资。同时,减税应该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通过减税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为初创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激活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简政放权 激发经济活力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前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减弱,总体政策对结构性问题的改善有限,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因此难以继续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释放系统红利是新常态下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最佳方式。

简政放权 激发经济活力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权力下放将是未来刺激中国经济活力的关键词。分权是刺激市场和社会创造力最直接的改革措施,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也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简政放权 激发经济活力

为了简化管理和分散权力,我们必须首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科技、人力、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培育大众创业创新新引擎。今年,应深入推进权力下放:应取消1200多个地方政府的审批权;省政府应该公布一份权力和责任的清单,并在明年将其推至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应该在普通人的监督下行使权力;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事后监督模式,以确保权力能够“放下”和“收到”...

简政放权 激发经济活力

第二,简化管理,下放权力,在资本市场实施,推进股票发行登记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中国的融资结构长期失衡。长期以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导致大量金融风险在银行中积累,同时部分扭曲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利率水平,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将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的融资规模,促进更多有融资需求的新兴产业获得金融支持,大大缓解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融资困难和融资昂贵的瓶颈问题。作为经济晴雨表和助推器,资本市场一直青睐新兴经济模式、新兴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这类企业有望在登记制度下蓬勃发展,并推动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

简政放权 激发经济活力

第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资本账户可兑换需要“简单的管理和权力下放”。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外开放,这可以使中国在更大程度上抓住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为基础性的作用。从资本供给的角度来看,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未来的实体经济,中国都需要更多的“源头活水”。过去,当资本流出和流入时,有许多政策“防火墙”,对国内外资本投资的审批是复杂的。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为促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应修改法律法规,清理现有外汇管理和跨境投资法律法规,修改不合理的规定。在监督方面,要转变方式,运用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减少行政审批,提高监督效率。

标题:简政放权 激发经济活力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