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79字,读完约11分钟
云南省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取得了丰硕成果。“五个突破”为跨境融资和贸易提供了极大便利,渠道建设建成跨境结算高速公路,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腾飞“三农”翅膀,多层次融资渠道为实体经济增添发展动力,对外金融合作为跨境金融服务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桥头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云南将积极服务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015年,云南将通过“建立机制,启动两个项目,实现五个升级”,全面推进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布局的调整,2013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建设云南、广西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合作、完善跨境金融合作机制等10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试验区建设的启动,将云岭从“开放端”转变为“开放前沿”,有利于深化中国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金融合作,全面提升云南对外开放水平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为云南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
云南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五个突破”为跨境融资和贸易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自由兑换,云南省以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使用,率先尝试,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取得突破。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试点。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以在境内外非金融成员企业之间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集团可以通过境内外成员企业的往来账户集中办理跨境人民币收付,极大地方便了跨国公司的融资。二是个人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取得突破。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企业,个人也可以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入和经常转移等经常项目下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个人对外经济交流的最大化。截至2014年底,办理个人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11.41亿元,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人民币与周边国家的汇率机制取得突破。人民币在基普和泰铢柜台上市,满足了企业和个人对基普和泰铢的兑换需求;云南人民币-泰铢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结算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双边汇率形成机制,避免因使用第三方货币结算导致的二次兑换行为,节约兑换成本。该业务开通以来,人民币泰铢银行间市场累计交易583笔,金额达31.13亿元;全国启动的人民币-缅甸货币经常项目特许兑换试点项目,有效解决了人民币与缅甸货币之间没有兑换渠道的问题。截至2014年底,人民币与缅甸货币的汇率已超过7000万元。四是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取得突破。试验区企业可以向东盟和南亚国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入人民币资金,为试验区企业开辟了海外融资渠道。第五,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新突破。云梦和雅苑两个人民币国际投贷款基金已落户云南,计划实施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投资计划,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开辟道路,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
(2)建设通道,修建跨境结算公路
云南对外开放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边境地区,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走出去”,而“走出去”的关键之一就是“千通”。试点区建设启动以来,云南在跨境结算渠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结算渠道进入了高速时代。以人民币跨境结算为例,201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范围继续扩大,企业受益匪浅。例如,2014年文山开通中越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后,企业的对内结算不再需要通过广西河口、东兴转移,避免了资金“回笼”和异地回笼,大大提高了结算速度,降低了汇兑成本,大大降低了汇率等各种风险。除了通过银行渠道结算外,一些企业还需要通过现金渠道与海外国家结算。云南省率先开展了另类种植企业现金出入境携带证发放试点,为云南“走出去”企业和人民币“走出去”创造了便利条件。截至2014年底,共办理66项业务,金额1.45亿元。为方便周边国家居民和企业使用人民币,省内设立了5个跨境金融支付便利服务点,为缅甸、老挝等边境地区居民提供小额取款、汇款、查询和消费等跨境支付服务。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三农”插上翅膀
农民增收致富不仅需要金融产品创新,也需要金融服务创新。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解决农民贷款困难、提高农业生产风险、改善信贷环境和支付环境等方面积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以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居民住房所有权“三权三证”为重点,全面开展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推进建立集农村产权管理、流通、评估和融资功能于一体的县乡金融服务中心。例如,龙陵县孟诺镇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居民住房所有权抵押贷款,为农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以“三权三证”为主的农村房地产抵押贷款余额达到222亿元。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也是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方便农民的亮点举措。目前,惠农支付服务点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红河州等许多边境城市通过惠农支付业务在边境县实现了自然村全覆盖,为边境村民提供了“不离村、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4)多层次融资渠道为实体经济增添发展动力
2014年,以边境地区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为重点的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与2013年相比,25个边境县新增贷款规模增加40%,确保信贷资源向边境地区倾斜。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了滇西边境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了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协调联动。2014年滇西边境地区贷款同比增长17.5%,比同期全省增长3.6个百分点。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支持边境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和“走出去”。如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加大了与中信保险公司的合作,完成了项目下中信保险应收账款买断业务“建信通”的创新,为海外工程承包企业提前收汇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福鼎银行以优质建筑行业核心企业供应链为重点,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保理进行整体授信,积极推出“建筑保险融资”和“建筑票融资”产品。
2014年,云南省在新股发行和“新三板”上市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唐艺昕(002727,古巴)成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目前,云南省已有29家a股上市公司。今年,有13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在中国排名第19,在西方排名第5。
(5)金融对外合作为跨境金融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跨境金融发展需要以金融对外合作为基础。只有双方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才能合作,促进跨境金融的发展。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在与周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时,始终坚持先近后远、区域化的原则。经过多方努力,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和泰国银行北方分行建立了人员交流、信息交流和政策磋商机制,并连续五年举行双边磋商会议;2014年,与老挝中央银行的合作渠道开通,并建立了双边联络机制。计划于2015年举行首次双边本币结算磋商。各商业银行也积极探索与东南亚、南亚银行的合作,商业银行间举办了81场专场交易会;与海外银行建立代理行和账户行网络,其中40家海外银行已在我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2014年,金融机构在“走出去、邀请进来”方面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太平洋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老挝合资证券公司和福鼎银行老挝中央银行成功开业,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证券法人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渣打银行昆明分行成功开业,马来亚银行昆明分行获批建设。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云南省外资银行机构的数量和类型排名第三。
抓住机遇,全力推进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回顾2014年,云南省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试验区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困难”。一是市场培育不足,相关政策难以落实。一方面,由于市场发展程度低,有效需求不足,政策作用有限,符合政策条件的市场主体少;另一方面,我省现有的国家政策难以突破,由于部门多、审批环节多,试点地区与改革创新相关的配套政策难以落地,政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周边国家金融发展滞后,深度金融合作困难。我省周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例如,缅甸大部分银行仍使用手工记账,中国没有统一的清算系统,电子化程度低阻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此外,国家一级缺乏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也使得更高层次的跨境金融合作更加困难。第三,现有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难以扩大改革的成效。尽管各部门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但许多企业和人民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了持续改革但市场参与度低的尴尬局面。第四,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合作。在许多问题上没有合力,“冷热不均”现象客观上存在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
随着桥头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云南积极服务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015年,将通过“建立机制,启动两个项目,实现五个升级”,全面推进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首先,争取总行的支持,与周边国家建立金融合作机制。加强金融对话、交流与合作,努力建立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通过会议、网站、出版物、培训等方式建立。,以便双方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金融政策、金融需求和金融市场状况,从而增进相互交流,增进互信,促进缅、老、越三国对我省边境地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理解和认可。
二是启动“一网五平台”(试点地区金融专网、人民币跨境电子转账平台、银行卡跨境交易结算平台、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上市交易平台、电子商务跨境集中结算平台、金融信息跨境互动平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昆明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区域外汇交易分中心两大项目,通过这两大建设,强化昆明在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主导作用,最终形成辐射全省的跨境金融
第三,专注于所有关键任务,实现五次提升。一是畅通结算渠道,提高跨境结算便利化水平。人民币与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现金出入境、转移结算和汇率机制畅通,促进边境贸易发展。二是推进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政策实施,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重点推进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经常项目下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投贷款基金业务,使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本外币特许兑换业务,提升多层次外币兑换服务能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特许经营外汇机构试点范围、货币兑换和业务领域的“三个自由化”,探索“特许经营机构+商业银行”的新交易模式,引导民营交易所走向阳光。第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强信贷服务实体经济和三农的能力。积极推进信贷资源向试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倾斜,全面推进“三权三证”抵押业务,积极研究开发符合云南实际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形成保障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联动效应。第五,加强边境人民币信用报告、反洗钱和反伪造,加强边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借助微信公众账户等平台,加大边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探索跨国征信、反洗钱、人民币防伪合作的可行性,为试点地区投融资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昆明市中心支行行长)
标题:云南沿边金改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