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4字,读完约7分钟
谈到兖矿集团在澳洲的十年历史,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告诉《中国商报》,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知道如何成为外国人的老板。
兖矿集团(其上市公司:兖州煤业(报价600188,咨询),600188.sh;01171.hk兖州煤业有限公司;兖州煤业。;澳大利亚兖州煤业是国内煤炭行业第一个“走出去”的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已有10年。李希勇告诉记者,在过去的10年里,兖矿集团经历了很多磨难,积累了很多经验。这对国内企业“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投资40.1亿美元,实施7项资本运营,获得煤炭资源53亿吨,铝土矿勘探资源2.62亿吨;公司拥有9个生产矿井和4个煤炭资源勘探项目,现有矿井产能4665万吨,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煤炭上市公司。

近日,李希勇在兖矿集团总部所在地山东省邹城市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第一次:他们不让我下去
2013年7月,李希勇敢地出任兖矿集团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今年2月,他担任兖矿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令他吃惊的是,他第一次去了澳大利亚的兖矿集团煤矿,那里的“矿领导”拒绝让他下井。

李希勇说,他们的理由是事先没有预约,而且在矿上很难安排。
这时,李希勇的心情有点复杂。一方面,澳大利亚管理层有严格的程序,这值得称赞。另一方面,他作为大股东的地位被“忽视”。
后来,李希勇通过一系列事件感到,在某种程度上,澳大利亚人员拒绝了中国,并强调他们必须遵守他们的规则。
李希勇告诉记者,人们思想的交流非常重要。
李希勇说,我们尊重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但我们也需要改变他们的观念。
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有一个1800万吨的选煤厂,只有60名员工;在中国,有五六百多家相同规模的选煤厂。李希勇说,人们的效率是我们的十倍以上。
某矿聘请了一位非常牛气的独立董事,但总是站在小股东的角度说话,无视大股东的利益,一出事就吵架,所以也被称为“政客”。当李希勇得知他是由兖矿集团支付工资时,他私下建议辞职。

利益总是平衡的,任何一方的利益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李希勇的观点。
最后,独立董事自愿辞职。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被雇主解雇了,他将来很难找到工作。
李希勇告诉记者,外国人看起来很冷漠,但他们有一张好脸。一位矿上的ceo向他汇报工作,开始展示几句中文,然后偷偷问翻译:“老板对我的印象如何?”看到这一幕,李希勇会暗暗一笑。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建立对你的归属感,而不是被拒绝的感觉。有了归属感后,他们会主动给你建议,并想办法。
兖矿集团甚至将劳动模范的选拔应用到澳大利亚。
保罗·斯金格是2013年兖矿集团的“劳动模范”,获得了1.5万元的奖金。原因是,在他的领导下,他的矿在2013年扭亏为盈。
记者没有采访保罗·斯金格。我不知道他如何理解“劳动模范”或荣誉的称号。然而,在收到奖金后,他以兖矿集团的名义将奖金汇入一个特别账户,以帮助处于困境的客户的家属。

学会与政府打交道
如果你不提价,我就破产了。
这是兖矿集团和西澳大利亚政府之间的游戏。兖矿集团是最终的赢家。西澳大利亚州政府最终同意提高政府所有的发电厂合同煤的价格。
当时,在220万平方公里的西澳大利亚只有两家煤炭企业,一家是兖矿集团,另一家是印度公司。西澳大利亚使用燃煤供电。然而,被兖矿集团收购的西澳大利亚普瑞玛煤矿已经与西澳大利亚政府下属的协同能源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的销售合同。价格和成本严重颠倒。2013年,普瑞玛煤矿亏损1.96亿元。

李希勇表示,面对损失,他们必须与西澳大利亚政府谈判。“我们不能一直赔钱给你供应煤。”
然而,谈判过程非常艰难,西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定:合同已经签署,不能改变。煤炭价格上涨意味着电力价格上涨。电价上涨,但选民的投票是不允许的。

当兖矿集团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制造了一个“骗局”:如果我不提价,我就会破产,看看你的电从哪里来。
当时,兖矿集团看到了形势,印度公司再也坚持不住了。如果兖矿集团的本土企业宣布破产,那将是一件大事,西澳政府将无法支持。
“经过80多轮艰苦谈判,西澳政府被迫支持普里马煤矿提高煤炭价格,使(兖矿集团)澳大利亚公司最无法解决的亏损点成为第二大盈利矿井。”李希勇说。

澳大利亚兖矿集团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获得“国民待遇”。
澳大利亚人非常警惕,为外资进入资源领域设定了很多门槛,包括股权门槛,比如持股比例不能超过78%。但兖矿集团突破了这个门槛。
“通过战略沟通,澳大利亚政府改变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取消了对澳大利亚公司经营管理的限制,股份比例控制在78%以下,获得了澳大利亚国民待遇,有利于我们合理合法的股权运作。”维护大股东权益,实现兖矿利益最大化。”

之后,去年12月底,兖矿澳大利亚公司完成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募集了18亿美元,澳大利亚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降至55%,从而恢复了自筹资金的功能。
李希勇总结说,西澳大利亚政府说,“你不能说话,你不能说话,你不能说话”。事实上,在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可以讨论。问题是你应该按照其他国家的法律框架说话,遵守其他国家的规则。

第二波“走出去”
在采访中,李希勇表示,国内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第二波浪潮中。
第一波是国有企业的“走出去”。现在看来,成功率大约是20%。第二波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在过去的三四年里,这股浪潮一直很激烈。
20%的成功率为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警示。
2013年兖矿集团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汇率风险。2013年10月前,由于澳元大幅贬值,公司财务报表以澳元入账,导致当年汇兑损失22亿元。
兖矿集团找到了一个聪明的方法。李希勇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经过公司反复研究,我们改进了簿记方法,将澳大利亚公司预计在半年内实现的销售收入与需要偿还的美元贷款进行匹配,并进行账务处理,符合不计算汇兑损失的国际会计准则。这种方法非常巧妙,成本为零,与投资银行提出的方案相比,每年可节省5000万美元。在过去的一年里,这种方法非常成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赞扬。据信,它为跨国公司规避汇率风险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会计方法更“技术性”。作为第一批“走出去”的国内企业,兖矿集团提出了四点建议。
李希勇说,首先,如果你想“走出去”,你必须有一个国际化的概念。“永远不要使用中国现有的经验和商业模式,而是要学会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思考。第二,必须有一支国际人才队伍。第三,我们必须对目标国家和行业有一个科学清晰的认识。第四,我们必须切实了解目标国的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
标题:兖矿澳大利亚故事:学会当“洋老板”
地址:http://www.cwtstour.com/ccxw/13983.html
